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读《最好的告别》,让我们不得不直面生命中那些沉重的话题:疾病与死亡。
谈论这样的事实,真的很残酷,但若无视它,也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虽说,现代社会,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很多以前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也能得到很好的救治。但医学,毕竟还存在着许多无能为力的状态,比如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即使医生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不能让病人走向康复,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走向不可逆的结局。
那么,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究竟该如何过,才算得上有意义呢?
医生往往不敢将诊断的结果直截了当的告诉病人,怕他会受不了。家属也是千方百计的隐瞒,假装这只是一般的病症,完全有可能治愈。
于是,患者往往处于不知情的状态,盲目的、被动的接受一次次痛苦的治疗,比如手术、化疗等等。
无论家属亦或是医生,谁都不愿意轻言放弃,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总是要尽力抢救吧。
当患者意识不再,不能自主进食时,就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或者鼻饲等方法,被动的为他补充能量。
当他的心脏停搏时,采取心肺复苏、除颤等手段,暂时让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似乎只要有一口气在,希望也就还在,也是对家属最好的告慰。
甚至,当呼吸停止时,还可以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来维持呼吸。
但这样的活着,对病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折磨吗?
尽力救治,我们似乎延长了患者生命的长度,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意义吗?
因为不知道大限将至,病人始终没有机会对家人说出自己临终前的愿望。
当斯人离去,血管里可能还残留着化疗药物,喉咙里还插着管子,肌肉里可能还留有缝线。
陪伴家人的,更有无尽的懊悔和遗憾。
作者在书中写到,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另外的选择,让病人更有尊严、更平静的离开,那就是善终护理。
一般的治疗,是以延长患者生命为目的的,往往忽视了生存的质量。而善终护理,则以缓解患者痛苦,充分享受当下时光为最重要的目的。
在死神来临前,好好的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享受一顿美食,去看美丽的风景,等等。如此,是否会少些遗憾呢?
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电影《非诚勿扰Ⅱ》,孙红雷饰演的大款李香山,在罹患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瘤时,选择的不是四处求医(当然也知道这种绝症已无法治疗),而是希望有尊严的离开。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趁着生活还能自理,头脑也还清醒,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告别会。将未了的心愿了了,然后,面带微笑选择蹈海而去。
虽说这种死法有些引人争议,但何尝不是一种勇敢的选择呢。活着,就好好的活着。死亡,也少受些不必要的痛苦。
有意思的是,《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通过数据观察比对发现,选择了善终护理的方案,表面上看,是放弃了治疗,但存活的时间,反而比治疗组活的时间更长一些。
这样的结果,是否充满禅意呢?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