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必将平凡,我也愿意陪你鸡血一程
前几天关于幼升小,我写了一篇《鸡血满地,真的就能赢得未来吗?》,可能有很多共鸣,平时阅读量50上下徘徊的文,那篇阅读在朋友圈里直达500+。
我的观念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的作用是越来越低的。比如幼升小时,家长的能动性甚至达到95%以上,而到了高考时,家长可能起不到5%的作用。
所以,我主张在孩子幼年时,一般是幼儿园末期到整个小学阶段,家长有必要对孩子鸡血一下,不要太过就行。
就在发文的同时,我开始被啪啪打脸,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举了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对职业向往的例子。
文中说,99%的人99%都度过了平凡的一生。
这没错,但这不意味着我和孩子终将平凡,就放弃自己想要生活的梦想与努力。
文中还说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注定了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我不明白作者想说的1%是什么,是不平凡的生活还是不平凡的努力。
接着说日本孩子心安理得做着平凡岗位的工作,而中国孩子却抱怨连连,牢骚满腹。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中国孩子在平凡岗位上抱怨连连,牢骚满腹就是“一场注定失败豪赌”的证据吗?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过平凡的日子,然后举了李娜的例子,说她每天练习N多小时打球,过好平凡的生活,铸就了后来的不平凡。
我笑了,李娜作为运动员每天练习打球跟学生每天坚持完成作业不是一样的性质吗?那是她的生活一部分,每天背英语单词做数学题也是孩子们的生活啊。结论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在现实面前经不起任何推敲。
每天练习N多小时打球才叫不平凡好吧?平凡的生活里谁会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打球上。
又举了王健林的例子,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开会,见客户,签单,吃饭……多么普通而又平凡。
王健林本身就不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举这样的例子有意思吗?怎么不举例说明王健林是经由怎样的不平凡才到达这样平凡状态的?
我们都是凡人,但一开始总要挣扎,不能因为我们是凡人,将来注定平凡,然后什么事情都不作为了,顺其自然。
我们总归要枯燥一翻,对自己狠一点,才能更心安理得过平凡的生活。
其实,现实是,我们都知道必将会过平凡的生活,我们只是想给自己平凡的生活留下一道努力过的痕迹。
就像那些很努力的各行各业的翘楚,也是从平凡中生活中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努力的今天,正是他们经历的昨天。
那篇文中举的例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别把力气用错了方向,别拼命拉长孩子的短板。用它们力求论证家长不相信孩子终将平凡而努力鸡血,强迫孩子,结果造成了很多人生悲剧,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就像如果让李娜去天天游泳,却没有取得任何成绩(看得见的数字成绩),结果退役之后没有生存能力(比如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然后感叹说,真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平凡,造就的人生悲剧——这就是怪事了。
李娜天天游泳了,每天游很多小时啊,过好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啊,但是……还是没能达到不平凡。
是不是可以在“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中再添一例?
有家长说:特别好的孩子不鸡不会怎样,照样过得轻松,特别差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给助力,只能是死胡同一条。
也有家长说:我们自己随遇而安的凭什么这么要求孩子,可是做家长的愿意这么鸡血吗?还不是社会给逼的。
我说:我们除了吃饭,还是要有点人生追求的。
有句话说,养儿胜似养父,就是期待一代比一代好,这没错。
有人说这就是家长的功利心作祟。让孩子自己按照自己期望的模样成长,多好!
好吧,我认输,我是普通家长,我娃也是平凡的娃,我功利心。可是,谁没有?每年不断刷新记录的“国考大军”没有吗?
我再次说李娜的例子举得也挺怪的,说她安于平凡的日子,每天打八个小时的球。那是她的球员人生,正是她努力了每天打八个小时的网球,才有了她后来不平凡的人生。
你不能说她本身就是个不平凡的人,反而愿意去过每天打八个小时球的平凡生活。这是本末倒置。
就算李娜的例子是成立的,按照一个逻辑,那我让我娃每天做八个小时的数学题,十年如一日终于把他培养成一个数学天才,我是不是也可以大言不惭地炫耀说,你看,我们就是能过好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的人。
我想别人只会对我说,去你的。
我只会对孩子说,就算你终将平凡,为娘也要陪你鸡血一程。
过好枯燥不平凡的生活,你才知道平凡人生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