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文海小主群专题读书

📚换装改服为哪般

2024-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止沙
今日读《雅舍》

年近古稀的明珠二刷洛阳试汉服,造型惊艳天下,看来武则天八十岁依然天姿国色不是夸张,唐代服化太抬人了,简直像再造了一张脸。

这么好的服装,我们祖先后来为什么不穿了?我想是太繁复了。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女人的袄: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银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著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时代变得越来越快捷,衣服也跟着做减法,但换了几代一直保留着宽袍大袖,到民国男人还是以穿长袍为美。长袍是很遮丑的,不像现在的衬衫裤装,把人裁为两段。一到中年,男人们的裤带就不得不掉到肚子下面,女人则打死不敢把衬衫塞裤子里,否则会变成大胖企鹅。

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的改装易服?梁实秋的《衣裳》里写道:

衣裳穿得合适,煞费周章,所以内政部礼俗司虽然绘定了各种服装的式样,也并不曾推行。幸而没有推行!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璧的服装也不算违警

原来先祖们的服饰是礼俗司规定的,皇权崩塌,礼俗自然没人再管,难怪民国时期的服装有点怪,《四世同堂》里的洋奴丁约翰,服装和他的名字一样,中西合璧:西装搭马褂,看着很好笑。

西风东渐的变革期,服饰也在跟着西化,梁实秋记述了学人们第一次改服手忙脚乱的过程:

穿别人的衣服的确有种穿戏服的感觉,称之为沐猴而冠也不为过。但在正式场合,如婚礼祝寿什么的,当时的男士还是遵循本国传统,穿长袍着黑马褂。

身穿长袍马褂的胡先骕(左)与胡适(右)

比起束缚人的西服,民国先生们更爱长袍,连入籍中国的英国人马彬都喜欢穿,因为它舒适,适合各种体型。

原文:这钟形长袍是没有差别的、平等的,一律的遮掩了贫富贤愚。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蓝长袍,他简直崇拜长袍。据他看,长袍不势利,没有阶级性。

当时市井人家,也会做一件长袍马褂,以备正式场合穿。

教书先生更是不约而同都穿着长袍长衫,尽显儒雅。

《清华国学院》

陈丹青先生创作了一幅题为《清华国学院》的油画。画中五位教授的服装颇有意思,也代表着各自的特点:

左起第一位是赵元任先生,一身白色的洋装西服;第二位是梁启超先生,是长袍马褂正装;第三位是王国维先生,戴着帽头,着湖绉长袍,秋香色沿边马褂;第四位是陈寅恪先生,戴羊羔皮帽,蓝色长衫,毛围脖;第五位是吴宓先生,着古铜色长衫,小圆口布履。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

画中五位先生的着装也的确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传神表达。

说到女装,貌似千变万化,实质内核是永恒的,就是讲求一个搭配,至今女士们的服装也是古今中外自由搭配,比如现在流行的马面裙,一度也是民国时期美女们的家常服。

图中女子着短袄马褂及“马面裙”。

何为马面?即裙的正面横摆是尺许宽的平面,谓之“马面”,两侧捏褶。在“马面”上绣花样图案或做平金绣饰。袄的领部在民初最有特色,起初为高领,向上延伸到两腮部,将下颔托起,为的是更显颈项颀长。后来逐渐低矮。

但风气开化后,自古“两截穿衣”的女性追求平等,学男人穿起了长袍。

女性服装也渐趋奔放,关于这一点,梁实秋写得很风趣:

衣服的好处除了蔽体保温,最大的功用其实是修饰——突出优点,遮蔽缺点,本着这个原则去穿,一般都不会翻车。

至于其承载着的文化价值,有历史家们去操心,我们只管买买买,穿穿穿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