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悲回风(八)

昨天我们聊到,漫漫长夜,诗人泪流不止、彻夜难眠,内心的痛苦难以抑制,绝望和孤独充斥着全身,他在矛盾中挣扎不休,表面的“逍遥”不过是自我麻痹,内心的矛盾与无力感才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他叹息自怜,气结难平,内心的愤懑与苦闷无法排遣。
诗人通过彻夜的痛苦思念与精神煎熬,抒发了内心深切的哀伤、孤独与无法排解的郁结之情。
这段诗展现了屈原在政治失意、理想破灭后,深陷痛苦而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充满了《楚辞》特有的哀婉与悲壮色彩。
“纠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意为将纷乱的忧思编织成佩带,把愁苦凝结为护胸的衣。
“纠思心以为纕兮”:纠指缠绕、纠结的意思;纕(xiāng)指佩带,象征系挂于身的思绪;膺(yīng)指胸襟,贴近内心的情感载体。
诗中以“纕”(佩带)和“膺”(衣襟)比喻内心的思绪与情感,表现诗人被忧思缠绕、难以解脱的状态;“纠”“编”二字强化了愁苦的绵密与束缚感;“愁苦”既是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暗含对时局的忧愤。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屈原将抽象情思转化为可触的织物,体现了“化隐为显”的文学智慧,与西方“情丝缚人”的典故异曲同工。
此句以极简的物象传递深沉的忧思,成为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典型范例。
“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意为折断若木枝遮蔽阳光,任由旋风裹挟飘荡。该句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彷徨。
“折若木以蔽光兮”:“若木”指神话中的神树,传说生于日落之处;“蔽光”遮蔽光芒,象征诗人以高洁志之志抵御世俗黑暗;此处“折若木蔽光”象征对光明或理想世界的遮蔽与阻隔,暗喻诗人试图逃避现实痛苦。
“随飘风之所仍”:“飘风”指旋风或暴风,象征动荡不安的环境或无法掌控的命运;所仍:所追随的、所依凭的。“随飘风之所仍”则体现诗人被外力裹挟的无奈与被动。
文中以“蔽光”暗指理想受阻,以“随风”表现身不由己,映射诗人政治失意后的迷茫与漂泊感。
在这两句诗中,通过佩带、衣襟、神木等具体物象,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诗人既想整理心绪(“纠思心”)、寻求庇护(“折若木”),又无法摆脱愁苦(“编愁苦”)与命运摆布(“随飘风”),反映其政治失意后的挣扎。
这两句通过神话意象(若木)与自然现象(飘风)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政治失意中既坚持自我(折木蔽光),又对不可控的时局(随风而动)的复杂心境,是《离骚》中“求索”精神的典型表达。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