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艺妓回忆录》看出中、日、美三国的思维方式差异有多大
中国与美日两国的接触可以说是非常密切,但是在国家间的外交中,我们不难发现美日两国的价值观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认为原因主要就在于,三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而前段时间我看的电影《艺妓回忆录》,涉及了中日美三国,倒是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分析三个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一个典范。
很多人最早听说《艺妓回忆录》大概是因为《Take me hand》这首歌,轻快优柔的曲风配上主角小千代和主席的那段对话,让观者的心一下子为之倾倒。这部电影是2005年由罗伯·马歇尔执导的一部爱情剧情片,豆瓣评分7.4分。整个影片按照主角千代的回忆为主线,回忆自己的悲惨一生。实际上,千代的遭遇,是整个二三十年代日本贫苦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二战前,一个日本贫苦的小渔村的渔夫,出于生计,卖掉了两个女儿。妹妹千代因独一无二的灰色眼瞳,被买到了置屋做艺妓;而姐姐夏子,则被卖到了红灯区,做一名妓女。千代的一生,经历了姐妹分离、京都第一红妓初桃的虐待和陷害,二战与真美羽的分别,以及战后对爱情的的迷茫与死心,可谓艰难险阻,坎坷不断的悲惨一生。
这部2005年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由中国女演员主演、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好莱坞大片《艺妓回忆录》,在当时一经上映,就在中、日、美三国的新闻媒体界引起轩然大波。今天的重点不在于剧情,而是想借着这个案例来谈谈影片中所涉及的三个国家在这方面,各自的文化差异。
中国
这部影片在中国的争议是很大的,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所涉及的民族情感问题。本来《艺妓回忆录》完全就是一个日本的文化现象,却硬生生地找了中国的女演员来演绎,特别是“艺妓”一词对于国人来说陌生又敏感。
争论点一:“艺妓”一词是否有低俗含义
对于国人来说,经历了二战日本的侵略,对这个国家或多或少有些膈应,更不要说去了解日本的“艺妓”。在很多人看来,“艺妓”一词带了“妓”字,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妓女。可以说,在大多数国人的心中,艺妓一听就是不正经的职业。所谓“艺妓”还多了一个“艺”字,那么就应该是“能歌善舞的妓女”,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当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加深,国民对于外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艺妓”的真正含义也渐渐被大众所知。那么艺妓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词条是这么说的:
概括来说,艺妓是日本一种从事歌舞表演的女性职业,而并非从事性交易。特别是那个“妓”字,在汉语中本来就有着两个解释:
1.女性艺术表演者
2.女性性工作者
只不过第二种解释更为人所知了,自然容易有偏见。所幸的是主流媒体对于艺妓回忆录的态度是客观的。在自媒体尚不流行的2005年,为了解除偏见,许多国内的媒体以及一些业界专家纷纷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们为民众从文化源头解读,日语中“geisha”翻译为艺妓,从事歌舞表演,而非青楼女子。
争论点二:中国人出演艺妓是否有悖民族感情
除了对于“艺妓”一词的误读,最让当时的国人争论的焦点莫过于出演电影的几位中国女演员。这种争论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呢?在当时的网络上,许多人已经将出演艺妓与否,和爱国与否挂上了钩。仿佛只要你出演了别人的角色,特别是与日本相关,就被舆论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能说少见,即使在前几年,甚至到了2020年,网络上这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言论也时有发生。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一直备受争论的华为与苹果,网上时常会发现当有人提到苹果或者华为手机,紧跟着,评论区必然会出现一群黑苹果、华为的声音。特别是一度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买苹果手机=不爱国。
电影与现实生活是相似的,归根结底其实是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适应过程。出演艺妓就是不爱国的言论虽然激烈,但是也仅限于民间舆论了,主流媒体对于电影中所涉及的民族情感问题导向总体来说还是客观的。尽管多少谈到了些民族情感问题,但是基本上都理性地将民间激烈论调温和化。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艺伎、妓女和民族主义祭品这种对于民族问题过于敏感的现象,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封建大权思想”。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难免陷入类似的情结之中。随着国家发展强大,民族自信心渐渐增强,国民对于这类问题也一定可以更理性地看待。
但是这种思想绝不应该衍生为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正如近些年所批判的网络键盘侠,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对不了解的事情横加指责。这些人的观点往往会产生滚雪球式地放大的效应,到最后伤害的还是中国电影事业本身,是对于演员职业本身的不了解与不尊重。
日本
总的来说,《艺妓回忆录》所涉及的三个国家中,口碑最好的大概在中国。而对于“艺妓”文化发源地日本,日本媒体以及民众可以说是一边倒的不接受。
援引一句专业人士的点评,最能概括其中的问题:
这不是日本,而是Japan。
原因有三:
原因一:当日本文化外国化,何以吸引本土民众?
也许对于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相貌上并没有什么差异,都是典型的亚洲人面孔。即使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电影中千代以中国人来演绎也不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可是对于本来满心期待弘扬本国艺妓文化的日本人来说,这样一部电影不让日本人演简直是个笑话。
就拿近期以中国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花木兰》,由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所幸其中的演员还有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这些演员。尽管有些人改了国籍,但是毕竟还是华裔,让国内观众有着从文化根源上的认同感。倘若把这些明星换成日本明星呢?恐怕从媒体到民众都会哗然。
因此我们不难去体会日本民众对于《艺妓回忆录》的不满,换位思考,我们也很大概率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除了演员之外,全片主要采用了英语对白,偶尔蹦出几个日文词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奇怪与不和谐。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艺妓回忆录》所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日本了,而仅仅只是Japan。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美国化的修饰下变得支离破碎,可以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美国人拍给西方人看的商业电影。
原因二:找茬心态作祟
其实这一点并不能仅仅指责日本人,对于一部被外国人“玩坏”的电影,日本人自然不感冒。但是既然电影想表现的又是日本的“艺妓”,失望的日本民众自然就产生了“找茬”的心态。演员的演技、服装、化妆、音效等等元素都成为了日本舆论的攻击对象。
原因三:经济地位与文化地位的不匹配
虽然中国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仍然在世界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文化影响力却确实无法与经济相提并论。因此,日本迫切地希望提升文化软实力。
其实早在《艺妓回忆录》之前,好莱坞就已经以日本文化为素材,向世界揭开了日本文化的神秘面纱。比如说电影《最后的武士》、《杀死比尔》,都曾让日本人对于本土文化被西方了解,而感到兴奋不已。日本舆论也对这两部电影高度赞赏。这是因为这两部电影让日本看到了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希望,而《艺妓回忆录》却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文化居然仅仅变成了美国人的赚钱工具,自然感到不满。
《最后的武士》美国
美国对于《艺妓回忆录》的看法远不同于中日两国,而是采用了一种更符合他们性格的评价——纯粹商业化的评价。
在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 上,可以读到美国所有媒体对《艺妓回忆录》的评论,而他们对影片的好恶也简单到用新鲜番茄和烂番茄来表示。结果,在该网站164篇评论中,有57篇好评,而其他107篇则投了烂番茄。
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在中国人心中还算佳片,在日本人心中是文化底蕴的《艺妓回忆录》,却在美国人眼中纯粹是无数的好莱坞电影生产流水线上新诞生的一员。要是说跟以往有什么不一样,那么大概是这次的产品包装了一层厚厚的日本文化来增色。
美国电影评论员给《艺妓回忆录》的评价和其他电影没什么不同,可以理解为中学写作文“总分总”式的按部就班,并没有因为是日本艺妓文化新颖之处而大加赞赏。相反,整部电影对于美国人来说相当不愉快的一点就在于电影的旁白以一种回忆式的演绎贯穿全片,这使得影片商业性大打折扣。
此外,美国人的关注焦点从来不在于中日两国观众所争论的地方。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对于主角是中国人耿耿于怀,但是仿佛在美国人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儿。比起演员和演技,他们更在乎的是,演员的英语水平居然那么差。
尽管美国对《艺妓回忆录》不感冒,但是并不能否定电影的优秀。作为美国人,以纯粹的西方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仅仅是西方人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猎奇罢了。
《艺妓回忆录》对于东方国家都有现实启迪意义
其实《艺妓回忆录》正是21世纪世界化趋势的大环境下的典型产物,除了国家间经济领域的互相交流,文化领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融合。《艺妓回忆录》正是吸取了东西方文化,混合在了一起,最终反倒是“里外不是人”。
总结《艺妓回忆录》之所以被三个国家都嫌弃的原因:
1.中国民众还难以接受世界化大潮将民族恩怨一笔勾销
2.日本民众也不愿世界化大潮扭曲自己的文化
3.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却也感到众口难调
各国媒体所用的绝不是一个全球化的眼光,而是站在本国利益和文化的立场来解读的。看似电影不合任何一方胃口,实际上是深层次文化认同方式与理解程度的差异。
但是仅仅从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来看,《艺妓回忆录》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中的情节设定在二战前后的日本社会,正是这黑暗时代背景造就了日本贫民家庭,也是主角千代悲惨一生的开始。电影中,将千代则被比喻为水,水虽然柔弱,符合千代作为日本女子的形象。但是,水却可以穿石,为自己开路,即使困于一隅,也能为自己开路。也许,正是因为千代具有水的柔美和韧性,才有了千代这么曲折的一生。
此外,电影还揭露了日本下层社会群体之间的悲剧。整个置屋的女人都沉浸在一个完全由女人构成的世界里争权夺利。可是在男权至上的日本社会呢?置屋中的高低尊卑什么都不是,对于男人们来说,即使是最尊贵的艺妓,最多只是一件贵一些的消费品而已。
同时,影片将小人物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立体生动,比如说千代儿时的玩伴小南瓜。从小南瓜一生来看,她作为日本二战社会的一名普通的女性,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她努力过,她彷徨过,她期盼过。可是最终,她所骄傲的一切被所有人,乃至整个社会狠狠地抛在了地上。这一切最终促使她选择了逆来顺受,主动迎合错误的一切,成为了小人物中的悲哀。
《艺妓回忆录》虽然以日本二战时期的艺妓为素材,可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对于几乎所有东方国家都是共情的。被战争残害的人民,活在帝国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需要一缕阳光。
写在最后,引用《艺妓回忆录》结尾的一段话:
你不能要求太阳:“给我更多阳光吧!”
也不能要求雨水:“给我更多甘霖吧!”
对于一个男人,艺妓只能做半个妻子。
我们是日暮之年的妻子,
然而,在体验了无数的不幸之后。
学着去体验幸福的感觉,
去体会那个小姑娘,
所拥有的超乎想象的勇气,
发现自己的梦想,终于成真,
难道不是最大的快乐吗?
千代的结局可歌可泣,作为一个艺妓,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却也算得到了最好的结局。她将感情埋藏于心中,一步又一步,坚实而笃定地走向那个人。最终,那道神秘而惊艳的光化作了心爱之人身边的柔情,默默地陪伴守护着——于她来说,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