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放牛·用牛
春天的日子,草发野绿,牛吃的草不愁。只要把它们赶到山坡上,晚上回来,肚子就饱了,圆了;到了夏天,草长莺飞,随便挑着粪箕出去,一下就割到一挑,牛吃的草更是不愁;秋天,各种秸秆收回来,尽管山上草枯荒郊,牛吃的草也还是有的。最糟糕的是冬天,绿草没有了,秸秆也吃得差不多了。干谷草倒是有,可天天让牛嚼干谷草,会缺乏营养,瘦得像刀螂一样,明年春天耕不了地。
队里的牛圈就在我家院子厢房里,由一个老牛倌带着小牛倌饲养。天寒地冻的日子,他们就住在牛圈的一间小屋里。临睡的时候,要到圈里去抖一次草给牛吃,凌晨又要起来抖一次草给牛吃。这样的天气,牛是不能赶出去牧放了,但两位牛倌闲不下来,反是更加忙碌了。一大早起来,生个焦炭火在牛圈的檐下,放口大锅在火上,担来水倒进锅里热着,然后一老一小继续去担水。队里二三十头牛,很能饮的。锅里的水不凉了,打起来送给牛饮着,赶紧热下一锅水。冬天的水热得很慢,加之锅水又盛得满满的,约莫一个小时能热一锅水。热水、饮牛、再热水、再饮牛,一早上就这样忙个手脚不停歇。
下午要熬牛料,这可是个慢悠悠的活计,需要等待,急也不起作用。锅里的水放够了,往水中倒下半袋干蚕豆。蚕豆遇到水,发出嗞嗞的响声。老牛倌告诉小牛倌,蚕豆口渴了,正在大口大口喝水呢,你听。然后两个牛倌就围坐在锅边上烤火等待,有一搭没一搭说闲话。水开了,蚕豆在沸水里翻腾,逐渐逐渐体积增大,小蚕豆变成大蚕豆,干蚕豆变成活蚕豆,一个蚕豆比原来长大两三倍。要把干蚕豆煮熟,需要长长的一个下午。留下小牛倌看守着熬牛料,老牛倌本来是可以回家去歇一会的。可他总是放不下心,因为孩子们闻到豆香,会来锅边上磨蹭,讨个牛料吃吃。有他在,凭他的大嗓门和手中的赶牛鞭子,谁个娃儿敢来?
风吹得越来越紧,气温越来越低,屋外的光线暗下来,时候不早了,牛料也熬熟了。撮几大袋豆糠来,分装到六七个箩筐里,把牛料倒进去,然后弯了腰,像做包谷饭那样,两手在箩筐里来来回回,将糠料拌均匀,送到圈里给牛吃。走出来,把炉子里的火捂好,又用眼睛巡视检查一遍,确认安全了,锁上牛圈门,放工回家吃饭去。
过了年,温度升高,暖和起来,燕子也回来了,在天空中追逐着逮虫吃。牛要赶到山坡上牧放。新春放牛的第一天,须要举行一个祭祀山神的仪式。找面背风的山坡,挖出个灶洞,寻来干柴,生着火,支上锅,倒进水去,煮一碗饵丝。三牲是在家里熬好了带去的,青香拿出来点燃,摆在山坡上,祭祀仪式开始了。祭品摆放一会,等着山神享用了,磕三个头,焚烧黄钱纸,祭祀完毕。大牛摇着尾巴,带着小牛在山坡上吃草。
牛和人一样,吃饱了就不吃,吃饱了就卧在蓝天白云下,伸着脖颈安然地反刍。一口一口把草回上来,细细地嚼碎,再咽下去消化。一些年轻的的牛也不安分,他们头拱着头,角抵着角,前足后足分开,立在地上,就这样对峙着。也不是猛朝对方顶去,而是慢悠悠的,隔好一会用一下力,其实这是牛群里的伙伴在做游戏。小牛和小孩子一样,总是静不下来,东跑跑,西逛逛,磨蹭一下牛爸爸、牛叔叔、牛婶婶,然后返回去找牛妈妈吃一会奶。就这样无忧无虑,玩过一天,再玩过一天。四周也没有麦田,来到这里,放牛的人不担心牛去偷食庄稼,不用给每张牛嘴套上笼头。牛吃着草,牛玩耍着,他们便找块草坪,两只手抱在后脑勺上,帽子的遮阳拉下来盖住眼睛,呼噜呼噜打起瞌睡来。
到了夏天,牛儿吃了一春的绿草,身上的膘肥起来,精神也比冬天抖擞了许多,变得越来越调皮捣蛋了。包谷长起来,一大片一大片,一大坡一大坡,黑油油的。牛群在来去的路上,不顾放牛人喝止,经常串到地里,扯一口包谷叶含在嘴里,这当然是不允许的。放牛人找出一大沓用山筋草织成的套兜来,哪头牛不听话,就把它的嘴巴套起来。这样,你连嘴都张不开了,还吃什么吃。赶牛上山的时候,也就省事省心许多了。
这个季节放牛,不好的是经常遇到打雷、天下雨,篾帽蓑衣要常带着,还有网兜要背在身上。牛赶到山坡上吃着草,放牛人可以到林子里转转。蘑菇出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都能捡到。拾起来,放到兜里,转一圈出来,网篼装满了菌子。遇到运气好,还可以捡到一窝鸡枞,晚上餐桌上有好吃的了。
农民养牛,有三种用途。第一是用它来耕地。我们地方是坝区,水田多,旱地少,养的多是水牛。水牛好用,水牛性情比黄牛温顺,力气大过黄牛。栽秧的时候犁水田,牛肩上弯轭一套,犁铧一拴,一声吆喝赶到田水里,扑踏扑踏,犁田、耙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早上干活到晚上。第二天接着干,直到把栽秧田犁完,直到把它的使命完成,才可以放到山坡上去吃草。队里的旱地,无需用牛翻耕,一队社员出动,花五六天的功夫就挖过来。人要挣工分,闲着不好,牛不挣工分,劳累一季,让它们休息去。
第二是用来拉车。山地里的包谷成熟了,可雨季迟迟不肯结束,下啊下,道路一派泥泞,稀泥巴陷到小腿,行路难,路难行。包谷收在地里,怎么拿回来?靠人肩挑,那路真没法子走。不怕,还有老牛车,满满装一车包谷,大牯牛驾上,赶着,上坡也好,下坡也好,平路也好,几百千克的负重,它用力拉着,往前走。只是走得慢,一步一步,你不要催,随着牛的性子去。泥水溅了牛一肚子,一身子。人们发觉,使大力、使憨力、使猛力、使耐力,人真不如牛有本事。
第三是用来踩窑泥。我们队在池塘边上修了座窑厂,烧瓦烧砖卖。制作砖瓦的原料是沙质泥土,泥巴要和得好,烧出来的砖瓦质量才高。用人的手来和泥,整不成的事情,要用牛来踩踏,反反复复地踩踏,要踩踏到牛脚在泥巴里行走不沾泥才算要得了。三头踩泥的牛养得毛光水滑,它们都是大牯子,在泥塘里来来回回转圈子。一个窑工,左手拿着粪瓢,右手拿着棍子,走在塘边催赶着。发现牛立起尾巴要拉屎,赶紧把粪瓢伸过去接住。粪便拉在窑泥里,烧出的砖瓦就是废品。在农机不发达的时代,牛是农民的最大功臣了,没有它们的贡献,人的温饱问题就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