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

绘本,成人的童话 VS 儿童的教材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Coco日志

在参加讲座前,就拜读过黄老师在新媒体上的分享,虽只言片语说,但仍时时有所触动,而这次有机会亲身体会,更自珍惜。

这次黄老师带来的主题, “绘本,走进从而走近”,则从绘本的定义,绘本的特色,绘本的赏析等多个层面,理论结合实例,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可谓干货满满,在此再次向黄老师致谢。

绘本的解读,可以说是千人千面。这种差别不在于绘本自身,而在于解读之人。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当不同的人举着同样的面包,由于人自身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欲望与需求。究其原因,不在于面包自身,而在于人们看待面包的角度,并由此而生的种种感怀。黄老师所倡导的深度阅读,正是深得其中之味。绘本自身仅提供了可能,而如何挖掘,实现并引导孩子透过绘本看世界,以小见大,管寸之间得窥全局,甚而菩提自省,则要看解读人的演绎与展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绘本一直倡 导的是共读,而非自习,原因即在于此。只有经过设计或深悟后的绘本再还原,才能有返璞归真之感,也才能帮孩子真正实现与绘本作者所设想的那个世界的沟通,至少是为他打开那扇门。

绘本解读的能力,或者说共读所实现的效果,不是简单的朗读,或者单纯的绘声绘色即可实现。由于它内在的支撑是逻辑化的推理,现实情感的投射与艺术化的视角的融合,因而在解读绘本时,解读人对于解读层次与受众人之间的契合度,就需要把握了。 以黄老师所举的《安的种子》为例,我家幼童刚满四岁,“等待好的时机”,或者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因为延迟教育,需要鼓励,那么许诺的糖果,在宝宝每天行为表现评定时,以奖品形式颁发,这是否是个好的时机呢?临座家长的孩子已上小学,“顺势而为”,这是否可以算个适合的切入点呢,“时也势也,命也运也,此之谓也”,顺应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则事半功倍;如强行自辟空间,另寻蹊径,则要付出更多,而结果可能仍未如预期,正如同静的那粒种子……规律,规矩,法则,有自然之道,亦有众人约定俗成之法,无关乎正确,更重要的是他们存在自身的被认同性。我们是孩子的家长,更是他们人生的领路人,让孩子在绘本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约束,比他们自身被真实世界所缠,却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二者相比较,前者所付出的代价要小一些,应该要容易接受一些吧。 

我不得不说,随着自己接触绘本越多,自己越来越迷恋绘本。不单单是享受孩子依偎亲密,言说家常,或者彩衣娱亲式的返老还童(当然此处是我家小宝乐哈哈),更感受到自身的一种流转平静。新媒体的冲击,对于资讯的被阅读,使阅读变得速食无味,贪多而肥,而迫于生计,恐慌被遗忘,于是不得不时时自勉,果腹以为之,但内心中那小小的声音其实仍存在, "Just living is not enough. One must have sunshine, freedom, and a little flow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 ——安徒生"。绘本所给予我的正是生活以外的那些。

感谢绘本,再次谢谢黄老师所给予的醍醐之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