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乐
你越是了解现代科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一种非常土的价值观。还有什么“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类,这些话放在中国古代也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绝非君子之言。
为啥呢?因为这是把自己当成了工具。通过自我压榨来换取一些才能,然后再把这些才能卖给别人,你不就是个人矿吗?
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学习和成长本身没有乐趣,所有的乐趣只能在取得别人的认可之后获得 —— 可是到时候你很快会发现上面还有更多“人上人”,于是你为了再爬高一点必须继续吃苦……这条路本质上就不快乐,中间偶尔的放纵都是愚蠢的宣泄。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癞子说:“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殊不知天下能挨打的人多了,成角儿的才有几个。如果对自己越狠成就越大,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应该拿下所有的诺贝尔奖。现实是自虐路线是走不远的,整天憋着一股劲,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那格局太低。
能挨打可不是品格。
依芙琳·葛兰妮(Evelyn Glennie)是全世界第一位能开巡演的打击乐演奏家,她每年有一百场自己的音乐会,拿过三次格莱美奖……而她是一个几乎没有听力的人。她通过身体各个部位感受的震动分辨音乐。
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不是什么“身残志坚”的故事,而是依芙琳的训练方法。因为她没有听力,别人都不看好她,所以她更想证明自己。她说服了评委,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全日制学生。音乐必须练习,依芙琳热爱练习,她每天都专门练两三个小时。
然后她发现别的同学练的时间都更长。
于是依芙琳也给自己加练。她提早一小时起床,晚上睡得也更晚。但是这样练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好像不太对。
音乐这个东西不是在工地搬砖,光走量不行。你需要美感。本来依芙琳在练习中会追求一种俏皮的节奏,充满创造力,所以她不断进步。但是加练以后,依芙琳发现那个俏皮感和创造性消失了,训练成了体力活儿。
有一种东西叫做「过度练习」。真正的刻意练习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你必须确保练习是「刻意」的、不能是例行公事,你的练习应该充满激情。
心理学家把激情分成两类,一种叫「和谐激情(harmonious passion)」,意思是你做的这个事儿是你愿意做的,你从这个事儿本身获得乐趣;一种叫「强迫激情(obsessive passion)」,意思是这个事儿虽然你也很上心,但是你在意的不是这个事儿本身,而是这个事儿带来的结果。比如一个孩子全情投入打游戏就是和谐激情。一个老大爷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包包子,虽然干得也很起劲儿,但那是强迫激情,他爱的是儿子不是包子。强迫激情是对你生活的控制,而和谐激情却是在丰富你的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和谐激情。不是我*应该*学习,而是我*就爱*学习。和谐激情能让你完全沉浸到练习的心流之中,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你和你的乐器。
而要想让练习有和谐激情,你就不能练得太多。最好每次拿起乐器都有一点点新鲜感。为此你需要休息。更何况我们多次讲过,休息还能激发大脑的创意,还能加深记忆。
最厉害的音乐家都不让自己练太长时间。尤其是不要一次练太长时间。现在依芙琳很少单次练习超过二十分钟。如果她感觉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了,感受不到那么高的兴趣了,她停止练习。有时候她只想就那么坐着。
有人专门调查过那些在四十岁以前取得了国际声望的钢琴家,发现他们很少是强迫激情型的选手。他们不是从小被家长逼着整天练琴,他们中大多数人刚起步的时候每天练琴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善于激发兴趣的老师,他们喜欢练琴。
但是没有量也不行。刻意练习还是需要保证量的,你的神经网络毕竟是肉长的,需要大量的训练累积。可是人做重复的事情必然会感到没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我们总爱说「刻意练习不好玩儿」。那你说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保证训练量,又能好玩呢?
一个策略是交叉训练。依芙琳搞打击乐的好处是她有很多种乐器。她这个练一会儿,感到无聊了,可以换个乐器继续练,这样她更能保持和谐激情。
现在训练AI也是这样,不能说在一段时间内专门给它喂数学语料,全喂完了再专门喂语文语料 —— 交叉喂料效果最好。
要不怎么罗素说「参次多态是幸福的本源」。那你说如果我现在最需要练的就是一个项目,而且我觉得它就是特别枯燥,那我能不能把这个枯燥的项目和另一个我喜欢的项目交叉进行呢?这里请千万注意,答案是不行。
你交叉练习的这几个项目应该是平等的才好。如果有的你喜欢,有的你不喜欢,这种练法只会让你更不喜欢你不喜欢的项目。你会只想赶紧把不喜欢的事儿做完,好去做喜欢的事儿。
比如打篮球。既然你选择做篮球运动员,你肯定很喜欢投篮,但要打好篮球你不能只练投篮。你还需要像短跑、伸展运动、运球之类的基本功练习,你必须提高身体速度和灵活性,才能在比赛中打出对抗来。但你不喜欢练那些。如果教练把这些练习项目简单地交叉安排,运动员就只在练投篮的时候有和谐激情,就更不愿意练基本功了。
格兰特自己也做了个实验。他招募一批受试者,给他们安排从电话簿上抄写姓名和号码的任务,这个任务当然是非常枯燥的。然后他随机安排一些人可以穿插看一会儿YouTube视频 —— 结果是那些人在抄写任务中犯了更多的错误。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让孩子玩一会儿学一会儿不是个好办法:他会只想着去玩而更不愿意学。
你需要把学变成玩。
这个概念叫「刻意游戏(deliberate play)」。
让你独自一人来回跑步,你会觉得很无聊;但如果让你跟几个人玩一个需要不断地跑步的小游戏,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你的训练量还是这么多,但是你很愉快,而且更投入。我们的思路就是把枯燥的训练变成游戏。
有一位篮球教练叫布兰登·佩恩(Brandon Payne),是库里的恩师。他当初打职业篮球不成就是因为自己不爱做身体训练,所以当上教练以后专门下了功夫研究怎么让身体训练变得有意思。
比如佩恩发明了一个这样的游戏,叫“21分”。你要在一分钟之内使用三分球、跳投和上篮的方式取得21分,要求每次投篮之后必须冲刺跑到场地中央再跑回来。这样投篮也练了短跑也练了,而且投篮时候气喘呼呼的状态还模拟了比赛中的疲劳感。教练会记录你用多少秒得到21分,然后下一轮你跟你自己比赛,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好。
这就叫刻意游戏。佩恩发明了很多种这样的游戏,一个游戏练完再练别的,交叉,但是每一轮都很有意思。
刻意游戏不是前段时间特别流行的把任务「游戏化(gamification)」。游戏化是一种激励手段,是你做个什么任务就给你多少积分,本质上仍然是外部驱动,可以用来比如说卖包子。刻意游戏是让你从做这件事本身获得乐趣,是提供和谐激情。
实践中特别受欢迎的一种刻意游戏是角色扮演。比如在销售课上,学生们被要求扮演销售人员和客户,客户拿着一个盒子,销售人员问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游戏目标是销售人员不管受到多大冷遇,也必须让对话持续三分钟而不中断……这样的练习不但更受欢迎,而且学习效果明显更好。
这就让我想起中国队唯一打进世界杯的那一次,主教练米卢也是总爱带着球员做游戏。人说米卢的游戏花样特别多,训练感觉很轻松。当时我们以为那是为了给球员放松,现在想来,那不只是游戏,那就是最正宗的训练啊。
这个道理是你不能指望用意志力坚持枯燥的训练。最能遵守纪律的人是最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他本来就想要那么做。我们早就说过棉花糖实验,更进一步的观察表明那些能坚持不吃那块棉花糖的孩子们不是就坐在那里跟棉花糖较劲,而是拿着糖玩儿:他们把坚持变成了一个游戏。
长期的强迫式训练不但会让人「力竭(burnout)」,而且会让人「倦怠(boreout)」。力竭是身体上的疲惫,倦怠是精神上的无聊感。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每天坐在那里给你弹四个小时钢琴,正如没有一个大人喜欢弹四个小时棉花。人需要新鲜的刺激,需要快乐的情绪。
有个小女孩,拉小提琴拉到倦怠了,她妈妈找到依芙琳,说能不能给激励一下。依芙琳没给她“上价值”,说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类。相反,依芙琳说你能不能倒着拉曲子?你能不能把那个电视剧的配乐加到这首曲子里?你能不能给加一点小动物的声音?
那个女孩立即就再次爱上了拉琴。
讲了三种克服困难、避免训练倦怠的方法:间隔休息、交叉练习和刻意游戏。这些方法能让你有和谐激情,让你感受做正确的事本身的乐趣 —— 但这些可不是福利,这不是让你偷懒也不是为了保障人权,这些恰恰是为了让你更高效地提高水平。
而这很值得庆幸!以前中国刚刚加入WTO的时候劳动力过剩,很多工厂就一边压低工人工资,一边用低价争夺国际订单,那真是工人吃得苦中苦,老板方为人上人,秦晖先生称之为「低人权优势」。如果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只是用压榨换发展,它就毫无价值,我们在这里谈论什么精英就是一种残忍。
所幸的是至少在更高的水平上,成长不是用吃苦购买的。你最值钱的素质是创造力和你的独特性,你不但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和谐激情。
这样说来世界对我们终究是善意的。如果有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用苦中苦换人上人,告诉他,还有更值得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