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6 人之所有 VS 人之所是
原文摘录:
自我状态的分道扬镳,产生了两种实存的生命情态:“人之所有”(having)与“人之所是”(being).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我要与每个人、每样物接触——包括我自己——都是我的财产。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们必须分辨两种意涵。其一是跟“有”的生存情态相对照的......意味着活泼与对世界的真诚关切。其二是跟“外表”相对照的,其所指的是真正的本性,真实的实在.....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有一份工作”,表示 我用我所拥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自己”,而是“我所拥有的职业”,在这层意义上职业等同于一份财产,这种疏离的经验,会让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着盔甲上班。他们失去了反应能力,也失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自己”就是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部,我是不必戴面具的,在工作上随性又随兴,有着充分的反应能力。
前者不断过在进行自我意象的实现,如行尸走肉,疲惫不堪;后者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活泼又自在,自信满满。
核心转述:
人之所有-having,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我有一份工作,表示用我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而是“我所拥有的职业”。等于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盔甲上班,失去了反应,也失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生活在自我意象(想象的自己)中。
人之所是-being,其一是跟“有”的生存情态相对照的......意味着活泼与对世界的真诚,其二是跟“外表”相对照的,其所指的是真正的本性,真实的存在.....“我自己”就是我活动的主体,自我实现,活泼自在。
个人体验:
人之所有的状态,生活在自我意象里,想象中的自己,是飘着的,被社会裹挟,被家族的期待裹挟、被文化裹挟等等,惟独没有自己。
人之所是的状态,我就是我,我是所有行动的主体,真真实实地存在,真真实实地生活,职业只是我做为主体的一个载体,我可以在不由的职业里游走,做真实的我。
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说内卷,为什么卷呢?无外乎被大势,什么有前途、什么赚钱,一古脑,不管三七二十人,跟着大人流向前去追逐,压根没有考虑这是我想要的吗?这是我适合的吗?在追逐中慢慢失去自我。
如果想人之所是,就得先停下来想一想,真实的我是什么样,我想要什么,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可以做什么,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行动指引:
想想我的人之所是(being)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