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趣——“起不来”的腊八节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廿九,再过一天就正式进入腊月,虽然距农历新年还有一个月,但是淡淡的年味儿早已在各处弥漫,订车票、买年货、盘算日子、安排假期……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中国人的春节是很神奇的,我们不只是为了在这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彻夜狂欢,迎接第二天新年到来。咱们的春节从腊月一直过到了正月——腊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闹元宵。
咱们老祖先确实聪明,人们忙活了一年,就等着春节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可如果该忙啥还忙啥,苦苦等着新年到来,确是一件心急火燎的事,坏了心情不说,手里的工作弄不好也耽误。
所以咱们祖先就想出个法子。
既然大伙等过年等的辛苦,那索性从腊月就开始过年,再添它几个节日,哎!腊八和小年就有了。
刚过完年就开始忙生活了?春节这么一天过得不尽兴?节庆的心一下子收不回来?别急,那就再添个节日——元宵节。
不信你翻翻黄历,进了腊月八天是腊八;再过十五天,是小年;再过六七天就是春节;春节过后十五天是元宵节。
你看,咱们老祖先多厉害,想的多周到,把人心都摸透了,甚至有人还编出腊月“作息表”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所以,咱们过年,这年边儿就是腊八,摸着这个边儿,春节也就不远了。
我小时候的腊八是很神秘的!也是很苦恼的,为什么,接着往下看!
在我老家,冬天是农忙过后最清闲的季节,只要不是上学的娃娃,大人小孩都可以睡到天大亮再起床。
但是!唯独腊八这天一定得早起,而且是天不亮,太阳还没出来就得起床。这对当时还年幼的我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冬天冷,被窝里暖和,为了过个节就得爬出来?那还不如不过。所以,很长时间我对腊八这个节日没有多少好感,但也因此记忆犹新,更加难以忘怀。
腊八这天早早起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吃饭,什么饭?腊八饭。

腊八饭的材料是在前一天就准备好的,也很简单——红枣,红豆,稻米。大致是这么几味,虽然简单,做熟之后却很好吃。红红的,甜滋滋,软糯粘牙。偶然吃到半枚红枣,像中奖似得开心。
(顺便一提,在我家,腊八饭还有个配菜。是由黄豆芽、豆腐和一种叫“根菜”的干菜炖制而成,味道极好。)
好,接着说。腊八饭好吃,但吃法有讲究——要在日出之前吃完!
我在这天早晨当然不用干活,可以睡到开饭再起来,可即使如此还是老大不情愿。这时候大人就说,
“再不起就出太阳了,等太阳出来再吃腊八饭,眼睛会变红。”
所以童年里的许多次腊八节,我都是被个“红眼”的恐怖传言吓得起床。等上了桌,勤动筷子紧动嘴,一边吃一边还得瞅着窗户,生怕最后一口腊八饭没咽下肚,太阳就升起来。
多年过去,可怕的“红眼”已成了趣事,腊八节留给我更多的,是故乡的美好,母亲的饭香,家人的欢笑,和那个朦朦胧胧的早晨温馨温暖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