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4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4
在第二十章《“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这一章节中,提出了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拥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课题时的内心状态。那么我们会发现教师布置的课题,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强制性的,学生是不愿意去积极解决的。而要想学生积极解决,只有当学生把它作为自身的课题,并且意识到解决这些课的意义,然后积极的去解决课题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于是,我们需要思考布置给学生的种种课题与作业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量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改进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颇有意义的。学习问题的解决必须要谈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也就是学生要认识到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随后伴有操作,再引起朝目标状态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主要因素;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同他们的“智力因素”、“策略因素”一起,决定着学习的成败。新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生命活力。对于多数的学困生来说,真正基础差的不可收拾的是在少数,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是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导致成绩下降,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成为我们老师真正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就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那么,学生的动机作用主要有四个因素。第一是注意,第二是适合,第三是确信,第四是满足。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上四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学生带进学习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兴亡表现;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层次;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学困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学习兴趣不浓厚,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只要我们老师认真观察他们,真心关注他们,全心指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他们肯定是会有所改变的,这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