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小故事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践行群114班写作组
跨文化沟通小故事

时常去China Daily官方公众号里逛逛,这是我日常接触英文的一个主要方式,最近在上面读到一篇关于跨文化交流的专栏文章。觉得内容很有意思,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文章作者是美国人,是中国日报的一名自身编辑。文章讲了一个关于插队的小故事:一个在中国教书的美国人(是作者的朋友)去一家快餐店排队点餐,手里拿了一个点餐单,突然一个中国人过来夺过点餐单,站到了他前面,这让他非常恼火。于是乎,他把抢回了单子,用肩膀将对方挤出了队伍。在这位美国人看来,插队现象每天中午都在上演,究其原因,认为过去中国人的饥饿记忆似乎成为了基因遗传给了现在的中国人。当文章的作者听到这位朋友的倾诉时,作为深谙人际交往原则和有着跨文化生活经历的他,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思考的角度。他笃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Steve Covey提倡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Seek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即要在获得别人理解之前,需努力去理解别人。所以,根据他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认识了中国人本性中的善良和友好,他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差异上,中西方文化中排队者对前后距离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这位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位同学面对黑板站着,模拟排队买车票的情形,让另一个同学在离前一个同学2米远的地方站着,这时,他问他的中国学生,“后一位同学是在排队吗?”所有人都摇头,他走上前去,站在两人之间,都快贴着前一个同学了,这是他问“我是在排队吗?”学生们笑着回答“这才是!”

这个小故事涉及到了人际沟通的重要原则:当人际交往中遇到冲突时,不要妄下结论,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考虑对方的处境,如果涉及到跨文化交流,更应该考虑文化的差异。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过去与老外接触的几段经历。

首先想到的是和与一个德国项目经理的沟通经历。

大概十年前,我还是在校研究生,有机会去河南给一个项目做英语口译。一方是娃哈哈,一方是德国的设备供应商,德方派了一组工程人员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两方沟通。一天中午,德方项目经理让我跟车去百里外的郑州取一个快递。临行前,我要了1000元费用备用。取到包裹,临近中午,我就请了司机吃了个饭,钱当然从德方给的一千元里出。回来我讲钱给德方 项目经理时,我看出了他的不理解,似乎在说我不该花钱请客。场面有点难堪。我感觉自尊心很受伤。到了晚上,回到酒店,越想越憋屈,我就给德方项目经理打了个电话,讲了自己的感受,心里好受了不少。第二天,感觉德方项目经理态度好了很多。一直以来,想起这件事,我的感觉是,沟通很重要,有点时候要敢于表达自己。但现在我的反思是,也许文化等因素造成了我和德方人员的误解。在他看来,公事公办,吃饭等费用不应该他负责,而在我看来,办事情错过饭点在外面吃个饭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此外,15年3月去德国汉诺威参加展会的碰到的一些小事也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下榻的是当地的一个商务酒店,也就类似国内的全季,早上酒店提供早餐。那是早春,德国并不暖和,我们都穿羽绒服。到了第三天,突然接到酒店通知,早上吃饭我们要注意,不要穿羽绒服进餐厅,必须放在餐厅外的衣帽架上,原因是其它客人认为羽绒服会产生飞屑,污染就餐环境。刚听到是,心里是有点抵触的,这老外也太作了吧?不过仔细一想想,也有道理,毕竟一地一个规定。人家也没有针对某一部分人的意思。我们就照办了,很快也就习惯了。在展会,我和同事去了附近的餐厅就餐。发现当地人都比较安静,说话轻声细语,但中国人就不一样,大家都很兴奋,噪声非常大,大到有要把屋顶掀翻的架势。

最后分享文章链接。还有音频版喔。

https://mp.weixin.qq.com/s/QFZpjGWXN3AyNQoNLNsLFA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