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公益杂感1
2019-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镇蜗牛哥
昨日,观“张謇纪念馆”的杂感——尤其关于教育和公益,小叙如下。
边放图边写:

感:状元路漫漫,状元对42岁时的张公来说并非结果,而是其人生的一次大变化,尤其造福了当地社会和一方百姓。


感:@“母实业”和@“父教育”,是张公得以成就地方自治的经济财力和人力资源基础;在馆中有好很多他的中外知名“好基友”,一起参与他的创业、教育创建过程;很早就用“股份制”创建企业、就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就并举职业教育艺术教育师范教育。。。伟人的伟大在于能系统化落地化解决现实问题

感:25岁改名张謇,字季直,27岁取贡员第一,33岁中“南元”举人第一名,42岁恩科会试中状元;在这几个时间点的中间,他并非只读圣贤书,而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担任机要文书、著《朝鲜善后六策》、草拟《疏塞大纲》、修太仓和东台县志、主持崇明瀛洲书院;这些社会和政策实践才是42岁之后的张謇能果断成就“实业报国”的核心秘密。
今天暂到此,继续带娃们去体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