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字篇 形体第二
目录
汉字的形体
一、现行汉字的前身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三、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形体
一、现代汉字的前身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的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多为占卜记录,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契文等。
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二)金文
金文是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道秦汉都有金文,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以钟和鼎最为常见,所以又称为钟鼎文。
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三)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1、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
2、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
(四)隶书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
1、秦隶又称古隶,是指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
2、汉隶又称今,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基本消除了篆书的痕迹。
(五)楷书
楷书又称为真书、正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从隶属发展演变而来,兴于汉末,胜于魏晋,沿用至今,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从单纯的“书法”意义上说,历史上的楷书和当今的楷书没有太大区别。但就单个汉字来说,经过“解放后”三次“汉字简化”(第三次已废止),其基本写法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但基本笔画相差不大。
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形不同,楷书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简便。
(六)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
1、章草是隶属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2、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顺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今草简易快速,但大多不好辨认。
3、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很少有实用价值。
(七)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沿用至今,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形体尽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一)楷书和行书
1、楷书
楷书是国家通用的标准字体。国家正式发布的文件和一般的报刊、书籍都是用的楷书。
2、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在日常书写中一般都采用行书。
(二)印刷体和手写体
1、印刷体
汉字的印刷体,只指印刷上常用的楷书的各种变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宋体,又称老宋体、古宋体、灯笼体,笔画横细竖粗,结体方正严谨,是最痛用的印刷体。
② 仿宋体,又称真宋体,笔画不分粗细,结体方正秀丽,讲究顿笔。
③ 楷体,又称大宋体,近于手写楷书。楷书还有许多变体,如彩云体、琥珀体、魏碑体、综艺体等,这些变体和黑体的功能接近。
④ 黑体,又称黑头字、方头字、方体字,笔画等粗,浓黑醒目,一般表示着重时用,常用来排标题。
印刷体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端正匀称,便于辨认,大都不容易手写。
印刷体按字体大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字号,从大到小有初号、小初号、一号、小一号......七号等。
2、手写体
现行汉字的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的汉字。根据应用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分为软笔字和硬笔字。
① 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
② 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尼龙笔字等。
三、汉字的演变趋势
(一)汉字简化
汉字经过整理和简化发生了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同相应的繁体字相比,一大批汉字形体更简单易写;
2、异体字减少,在一般书包中不使用;
3、形体有细微差别的字,保留了其中的一种写法,字形统一,通用汉字的笔顺和读音也规范了。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
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朝着简化易写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图画行的象形文字逐渐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
2、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捺、点、折的笔画,书写更为方便;
3、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
4、甲骨文和金文异体字繁多,小篆、隶书、楷书的异体字减少。
(三)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虽然至今仍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但是却产生了大量形声字。殷商时代,形声字只占当时汉字的20%左右,东汉《说文解字》形声字占所收9353个字的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许多新造字基本上是形声字,如“轱、辘、氚、氧、钡”等。现在人们还在用形声造字法简化汉字,如“邮、窜、忧”等。因此,形声造字法的广泛应用,表明汉字有音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