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本体觉
一、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人体所接受到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经周围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后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产生感觉。同时,大脑皮质将这些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发出指令,沿传出神经,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到达周围躯体和内脏的效应器,产生效应。因此,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传导通路condutive pathway:感觉(上行)传到通路sensory(ascending)pathway 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 (descending)pathing。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一般由多个神经元借突触相互连接成神经元链,且多数要涉及最高神经中枢--大脑皮质。
深度解析本体觉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的感受器至大脑皮质的神经联系,它包括本体觉、皮肤觉、视觉和听觉等传导通路。
深度解析本体觉儿童运动功能再获得的固有规律是:感觉输入(外力协助)→本体感觉输入(无外力协助)→运动模式标准固定→多次或超重量标准恢复→在大脑皮质建立运动功能区→运动功能再获得。(通常所说的每一次小的成功体验会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信,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提升孩子的能力)
二、本体觉概述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是感受个体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以及其变化的感觉。作为感受个体自身躯体位置变化及运动状态的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骼肌、肌腱、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除传导深部感觉外,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深度解析本体觉本体感受器官位于肌肉及肌腱深处的特殊装置,感受肌肉及肌腱受牵拉的机械信息。这些信息经由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和非意识性感觉通路传至大脑的感觉区和小脑,感受躯体不同部位的空间位置、躯体运动状态,并参与身体姿势、动作及平衡的控制。
三、本体觉的发育过程
在妊娠的中后期,胎儿开始出现活动,加之母亲的运动,胎儿的本体觉得到发展。本体觉的发展与其他感觉一样是一个随着中枢功能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感受个体运动状况的感觉系统,本体觉发展与个体的运动能力发展相助乡长,相互影响。出生后的一个多月的婴儿就可以在母亲怀里调整姿势,但本体感觉系统的完善可能一直持续学龄期前后。期间1~3岁的婴儿是儿童运动及其本体感觉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3~6岁期间他的功能更加精密、高效,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够较好的进行。
本体感觉的来源是本体受器在施力与受力情况下受到刺激而产生的。
深度解析本体觉本体感觉的刺激不仅仅来自本体受器的激发---当动作计划好后,会从大脑产生一个内在且与动作计划相关的动作讯号给肌肉(运动企划能力),这种讯号刺激叫冠状放电,是重要的本体感觉来源之一。
深度解析本体觉运动企划也称运动计划,是指个体在形成运动的一系列动作前,中枢神经系统在整合视、听、皮肤觉、本体觉、前庭觉等基础上做出的动作设计,包括运动器官的调集、运动中肌肉参与的类型、运动的方向、速度、力量以及运动程序等。
儿童早期由于运动企划较为粗糙,行为晃荡、动作不稳定、准确性差,但是随着脑功能的发育水平的提高和活动刺激积累,他们的运动企划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有利于运动动作的流畅、高效省力,促使行动俞其他器官的配合更协调,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本体觉作为感受个体自身运动状态的感受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反应在个体外显行为上,如肢体动作与其他感觉器官的协调(如手-眼/耳的协调)、不同运动器官在同一系列活动中的协调、同一运动器官序列动作的衔接和过渡、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在同一活动中的配合与协调。
四、本体觉整合失调的表现
(一)出现非顺应性反应(是个体实现的特定目标超出了合理范围,并发出的目的性动作也无法达到目标的不正常反应)
动作笨拙/不灵巧
模仿动作不良
拿东西力道过強/过弱
无法两手同时做依序对指动作
容易破坏物品
解衣服扣费力
(二)学习能力低下
肌肉控制不良
手眼协调性差
手耳朵协调性差
身体和大脑协调性差
(三)大脑信息传递混乱
1、身体高度变化是会出现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脊髓反射,导致紧张心理并伴随大喊大叫现象(发声欲);
2、做活动身体和四肢显得笨拙,不知所措,焦虑不安;
3、讨厌仰躺姿势;
4、身体高速运动,易出现对称性的紧张性颈反射,身体容易僵硬;
5、自律神经(人体无法用自我意识控制的神经体系)受阻。
五、本体失调的具体行为表现
身体缺乏无意识的行动
容易疲惫、容易焦虑
身体姿势不良
动作学习缓慢
垫脚尖走路
空间方位感差
发音不清晰、口齿不清
小动作多、坐立不安
容易受伤或被障碍物绊倒
无法胜任精确性高的动作
头部空间位置变化是,身体反应迟钝(身体平衡调节)
深度解析本体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