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也不好当
事件
晚上回家的时候突然下雨,打车要等好久,只能果断转战地铁。排队进站安检的时候,前面的姑娘一直在接电话,语气很焦虑,我就耐心在她身后听了一会儿。
原来是个为了找工作着急的应届生,上车之后,我俩依旧一路同行。地铁里信号不太好,而且列车广播几乎就没停过,所以姑娘只能一再要求对方重复,电话另一端的HR倒也耐心。
但很明显,这通电话并没有让双方达成一致,姑娘最终拒绝了对方的offer,无论电话那一头怎么苦口婆心,姑娘都坚持只做出纳,而且只找包吃包住的工作,3500就去,其他一概都不考虑。
反应
我当下都震惊了:这什么年代啊,还不包食宿不考虑,非本专业职位不考虑。姑娘你是学出纳的,移动支付这么盛行,出纳需求萎缩用别人说吗?找工作难你自己不知道吗?为什么非要一棵树上吊死呢?
而且食宿是最有弹性的支出,自己可以控制,赚的少就住小点儿吃少点儿,年轻人不必在乎一时得失。工作第一年主要看成长机会,工作能提供的眼界、视野、培训,跟牛人并肩作战的机会,是你自己给不起的。
另外,接到重要的电话,停下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沟通,或者主动确认联系方式,下车再给对方打回去。这既是基本的职场礼仪,又是跟企业HR建立链接的好机会,这在地铁里聊一路,又是什么思路?
后续
姑娘打电话时,我忍不住一直看她,她也察觉到了,偶尔也会看看我。等她挂电话之后,我主动攀谈了几句。聊了聊现在的大环境,也给了她一些关于改简历、面试和择业的建议。
实在是一路同行了很久,后来姑娘反问了我很多学习、工作经历之类的问题。明显,她并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但我依旧知无不言,既然是自己好为人师,总要有头有尾。
我后来也想了想,建议来自比自己大十几岁却还在挤地铁的姐姐,觉得可靠性低也很正常吧,姑娘的想法我也能理解。还是要做到才能教人,而且做到还要让人看到成绩,外行人也能看懂的成绩。
反思
其实有想到一些自己初入职场和初到香港时,曾经面临过的选择。那几年,只要换工作就换房子,一直住在公司附近,确实让我得到了更多机会。时至今日,我依旧很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我对自己观点的认同和维护,我本来觉得人与人的差距更多是认知造成的,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已经颠覆了这个情况。遇到不符合我预期的反应,就会对当事人感兴趣,想了解原因,有可能的话说服对方。
通过这个过程,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是高明的,是对别人有意义、有价值的。我希望自己是有影响力、有追随者的。不是鞍前马后的追随,而是思想上的追随。原来这才是我的“好为人师”,并没有完成换位思考,还是以己度人更多,需要继续精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