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碎感

2022-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笑对红尘

2019年2月18日

一直以为只有惩罚才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过度控制的方式,没想到奖励也是。设立奖励和惩罚制度,只能是外在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很难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自发地承担责任。只有当外在限制转化为内在限制,也就是他律变自律时,孩子才会有责任感。——读《正面管教》之碎感

读书碎感

2019年3月12日

一下午时间,读完了余华的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四篇八十年代的黑色暴力幽默小说放在一起,读完心中不止是沉重,甚至有恐惧。人性中最深层的恶被余华无情地揭露出来。只是那篇《古典爱情》我看得似懂非懂。

读书碎感

2019年3月14日

余华的小说好看,杂文同样好看。我喜欢不事雕琢的文风,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自有深意在其中。

读书碎感

2019年3月18日

近来连着读了余华的三本书:一本短篇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本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一本杂文集(实际上是他在各地的演讲稿)《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都是他创作早期的作品,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度,还是语言的精当哪个角度来看,都比不上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倒是杂文很好看,合我的胃口。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余华,接下来我会继续读我未曾读过的他的长篇,比如《兄弟》,我竟然还未读过。

读书碎感

2019年3月26日

连着读余华的作品,梦里便总是出现暴力场面:或挥刀舞剑,欲替天行道;或情深意重,欲戮生向死。短篇虽短,却如重锤般砸下,一声巨响,一个深坑。笔触越冷,越能带来那团燃烧的火。它烧起来了,照亮的是人性中那一半的丑与恶,它或许是你,也或许是我。

2019年4月3日

从大学同学的朋友圈里知道了麦卡勒斯,买了她一套书。刚刚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被麦卡勒斯笔下极致的孤独而震到。辛格的死出乎我的意料!说不出什么原因,我不一定会成为麦迷,但绝对会爱上她的作品。

读书碎感

2019年4月8日

两天时间,余华的《兄弟》读完了。又一次感受余华的黑色幽默,在止不住的笑声中涌出了眼泪。余华的作品总让我想到鲁迅,不同于鲁迅的语言,却有着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冷嘲热讽中充满着无尽的愁苦,诙谐幽默中隐藏着深深的悲哀。所以读余华的作品,我总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我以为这就是余华味儿!有时候,不看作者,只看文字,你就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没错,一定是某人的!这不就是一种文学味儿吗?

2019年4月25日

《伤心咖啡馆之歌》,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是无力而忧伤的。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内心如何地愤怒,到头来一切如旧。抗争与摆脱在情感面前,还是低下了头。混乱的依旧混乱,痛苦的仍在痛苦。这世界的路啊,要往哪里延伸?麦卡勒斯的诉说,独有的味道。

读书碎感

2019年5月7日

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里十二岁的弗兰淇,偷了父亲的手枪,在废弃的空地上狂射一通;冷不丁瞄准厨房的门,甩出一把飞刀。在别人眼里她成了十足的坏孩子!《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偷偷抽烟的假小子米克,时常需要走进自己内在的世界,与音乐交流,她也是不能与人同流的孤独者。叛逆期的她们用自己的方式释放着内心的情绪。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需要宣泄和叛逆的自己。昨晚梦中,我陷入了谩骂、撕打、决裂之中,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

读书碎感

2019年5月17日

静谧的夜,疲倦地无法安睡。隐隐作痛的胳膊,无处安放的心事。

麦卡勒斯的孤独系列仍然没有读完,十二岁的弗兰淇自负地把自己认作是哥哥婚礼上的重要一员,并向全镇的人宣告从此后她要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她对婚礼的期盼胜过了一切,最后却被如空气般忽略。被抛弃的感觉从上到下包裹着她,她甚至做出了荒唐之事——逃离她生活了十二年的枯燥乏味的小镇,却又戏剧般地被警察发现由父亲领回了家。

十二岁的姑娘走不出熟悉的腻味的生活,二十岁又如何?四十岁又怎样?生活从来都如此,缺憾的才是真实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是结,对别人是伤。

2019年6月2日

读刘天昭的文字,莫名地总有书写的冲动。那种淡淡的言说不明的忧伤,让我的心一点一点地滑落。看得清世事,却依然在世事中轻声笑过,只是落寞的感觉深深地藏在了心底。那些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

读书碎感

2019年6月16日

躺在床上读野夫《身边的江湖》,江湖人写江湖事,处处江湖味,浓浓江湖情。未历过生死,未尝过劫难,天天在欢歌笑语中度过,我们笔下的人生终究如微风拂江面,风过而江平。所以我以为我们永远都是江湖之外的人,看别人的江湖,过自己的人生,只是心里常驻着那个江湖和那些江湖中人。

而刚刚,那些喜欢读诗写文畅饮的和兑中人,却突然让我有了江湖之感,我们岂非也是身在江湖的江湖中人?一杯浊酒下肚,一篇诗文吟出,魏晋风度也不过如此。

2019年6月25日

窝在家里,看书的时间倒是充裕了。马原的小说《黄棠一家》结局出人意料地圆满,尽管人生百态皆呈现在作者笔下,但笔调仍嫌轻松,远不如野夫的《身边的江湖》,浓浓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读书碎感

2019年6月28日

午夜,依然睡不着。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只看了一小部分,是小说,又不像小说,意识流的痕迹很明显。爱情又是主题,主宰了人物的命运。为爱而生,因爱而亡。一个坐在轮椅上行动不能自由的人,对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看得必是深刻。人物隐秘在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被他轻轻地拎了出来,撞击着我们已经麻木而疲惫的心。厚厚的一本书,又将是一次耗时伤神的阅读。

读书碎感

2019年7月1日

越来越疲软,又似乎感冒了,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了。仍然在史铁生的小说里游转,人物时常重叠,打破形象鲜明的常规,让人分不清你究竟是你,还是我。在这里,谁是谁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可以分辨出异类和同类的东西,比如气息,比如味道。灵魂这个词有点儿大,暂且用不上。重叠的人物在故事里出来进去,故事也变得模糊,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有时候觉得这故事有点儿像大房子,你住了几天,走了,他又住了几天,也走了。故事在一点点推进,只读了一小部分,预测后面会越来越清晰,最后你必然是你,我必然是我。

2019年7月10日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半自传式作品,更是他的最难懂的一本书。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具体可感的人物,你可以是我,我可以你,甚至我们都可以是他。所以,故事是有,却又模糊得像梦境。主题呢?究竟是爱情,还是死亡?那幢有着许多门的漂亮楼房,那一大片密不透风的葵花林,还有那间老旧昏暗却连砖缝里都透着艺术气的画室,到处是隐秘,到处是执着。那些为爱而葬送了自己的女人,到底是被史铁生赋予了敬意而活在了作品中。我愈来愈觉得这世界的美与善,甚至坚强与力量,都因女子而来,不然为何那么多的作品,读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些女子的影子?说不出悲,但绝没有喜,只是更加通透了人生。

2019年7月11日

一天时间读完东野圭吾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有点儿失望,估计是未成名前的作品,手法较为稚嫩,主题不够深刻,只是几个短小故事的集合。晚上,打开麦家的《人生海海》,没读几句就被带入了作品中,好看!

读书碎感

2019年7月13日

人生海海,放下麦家的书,只有这一句“人生海海”。相对于内心的感受,语言太过贫乏。人在历史中沉浮,历史带给你什么,你将永远背负着什么。英雄有,英雄主义也有,却唯独少了英雄应有的荣光。这一世的荣与耻,历史终将公正,只是英雄的一生……掩卷那一刻,我还是未能抑制住夺眶的泪水。

读书碎感

2019年7月13日

读完麦家,再读余秀华。读了几页,却又想起《人生海海》。那些人物、事件甚至于情感,仿佛长在了我心上。同样是写文革,余华的笔太冷,虽然也有温情和善良,却远不及麦家来得更温暖。同样是写一个人的一生,陈忠实的《白鹿原》,我竟然没有看下去。而上校的一生,却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这与我大学时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状态颇为相似,一口气不停歇地读下去。只不过当年连夜晚也不放过。王家卫说麦家走完了从稀奇古怪的故事到经典文学的三步直线距离,我深为赞同。这部2019的新作必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后来人百读不厌。

2019年7月14日

很少读诗,尤其是当代诗,良莠不齐。也自认对诗鉴赏力不够,但余秀华的诗还是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炒作,炒作对我很难起到作用。我只凭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就如同与人相处,有人对眼,有人瞪眼。买过一本余秀华的诗集,被她瘫了的脑折服。又买了她的首部散文集,仍然是我喜欢的语言的味道。

读书碎感

2019年7月30日

余秀华是一个奇迹!她的散文与她的诗一样有着淡淡的忧伤。我喜欢这种忧伤,沉浸在她的文字,仿佛她的孤独从书中跳起来,渗入了我的身体。在横店,她是很难被人理解的异类,甚至于是被人们鄙夷嘲笑的对象。倘若不是她的诗,倘若不是将她的诗推广出来的伯乐,她仍然只是个不务正业(农民写诗在农民眼中绝对不是正业)的脑瘫儿。可是她红了,她出名了,她就不再只是个脑瘫儿了,她起码是个脑瘫诗人了,她写诗也算是正业了。可写诗的这几年,她的孤独只有自己看得见。成名后倒是热闹了,喧哗了,但这又有什么?从乡村到城市,诗与远方的路,便捷到连她自己都恍惚。这些人,是真的爱她的诗,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她。因为我们都没有脑瘫,都远离横店。所以,她仍然是孤独的,在诗意的远方,在烟火的横店。

2019年8月4日

喜欢余秀华的文字,却不喜欢她宣告自己爱情的文字。并不是鄙夷和歧视,而是不喜欢看到她表白被拒后的痛苦。一个正常的女子,在爱情的路上跌倒,尚且很难爬起来,何况是她!一个摇摇晃晃走路的女子。很佩服她的勇气,但勇气比起尊严来,又不过如小丑般可笑,她还是胃疼得要吐血。精神世界的爱,哪如物质世界来得真切?文字里的形象,不过是脑海中幻化出的影像。或许是荣誉和花环来得多了,让她误以为爱她诗的人必然会爱她。事实上,爱她的诗是真爱,爱她的人却是假意。她怎么就看不明白呢?那几篇文章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本来应该是感人心怀的,我却无论如何也升不起感动之情。或许还是因为我太俗吧!

2019年8月7日

一个有着超强能力的心理治疗机构的黄金女将,却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她接手的最棘手的病人却是从未谋面的父亲,他以特殊的方式解救了她。当她步入正常人的行列时,他也获得了心灵的宽恕和自由。《那个特别的疯子》,又是一本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越来越喜欢这种通俗的心理学小说,或多或少会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自己或别人。

2019年8月19日

《自由国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代表作,荣获了布克奖,可我怎么也看不下去,估计是非洲离我太远了。只能再换一本了。

2019年10月22日

毛姆的读书随笔太有趣了,像小说一样吸引人。那些响誉天下的大作家如他们笔下的人物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慷慨且有责任心的狄更斯、心地和面目一样丑陋的司汤达、自私挥霍负债累累的巴尔扎克。更让人惊讶的是,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全世界范围内迄今最伟大的这四位小说家的母语文笔竟然都很糟糕。由此看出,质一定是胜于文的。杰出的小说家最需要拥有的是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同情。

人生究竟会怎样?谁也料不到。巴尔扎克被人预言“除了写作,可以做任何事情”;托尔斯泰学习一塌糊涂,还好赌成性;福楼拜被精神疾病折磨一生……可他们最终却成了世界级的文豪。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敢拼,敢坚持不懈地去拼,你终究会赢得人生。

2019年10月23日

毛姆的读书随笔带我走进了世界级文豪的生活,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他们大多经历过不堪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居然能让他们创造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真是“生活之不幸,文学之大幸”!托尔斯泰晚年被信仰迷住了心窍,甘愿放弃一切财富,丝毫不顾妻子与孩子们的生活,这种行为在毛姆笔下并不高贵,反而有些愚蠢。陀斯托耶夫斯基好赌成性,自负多疑,他的笔写满了人性的丑陋,却勾起了无数人阅读的兴致。这些作家的生平把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大大折损了。我只能说:“文有时并不如其人。”

2019年11月6日

自前几年西北行之后,敦煌便留在了我心里。说不清究竟是什么在召唤我,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懂绘画艺术。但那些飞天彩绘、那尊睡佛却如同刻在我脑中一样,那么鲜活。买了好几本关于敦煌的书,刚刚读完日本小说家井上靖的《敦煌》,再拿起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如梦,梦如敦煌。

2019年11月21日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到藏经洞文献流失那部分,心底的恨意便嗖嗖地往上窜,恨外国探险家的无赖,恨王道士的无知,更恨清王朝的衰败没落,恨眼中只有钱权的国人的愚昧。陈寅恪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何止伤心,简直是滴血!明明是自家的无价之宝,却被堂而皇之地供在了别人家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把它们再次请回家?敦煌在看着我们,流着眼泪看着我们。

2020年1月6日

因为喜欢诵读《无字碑歌》,便买了《武则天》。厚厚的六本,已经读完了五本。武则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把女权发挥到极致的女人。作为皇帝,她是成功的;作为母亲,她却是失败的。无字碑虽然无字,却比有字碑更能震撼人心。

2020年1月22日

读完了六本《武则天》,却久久不能入眠。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强大,终抵不过“衰老”二字。大周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统治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随着女皇的衰老而一步步走向灭亡。始于唐王朝,又归于唐王朝。为了王权,她争斗了一辈子:与权臣斗,与夫君斗,与亲生儿子斗;与前廷斗,与后宫斗,与所有不拥护她统治的人斗。为了王权,她一次次举起血腥的屠刀,每一次倒下的不是个数,而是成千上万数,她的双手甚至沾上了亲生儿女的鲜血。她完成了李治未完成的心愿,终上嵩山封禅;她平定边事,拓宽疆域;她打破了门第选拔,寒门子弟跻身朝廷要职;她重视民意,赋予百姓直接上疏的权利,却开告密之风,大兴冤狱;为了社稷,她大肆提拔有识之士,为了权利,她又大开杀戒,只留唯诺听话之人……武则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又是备受世人诟病的一生。而这一切,均在她灯枯油尽之时化为乌有。直至生命的尽头,她方释然,饶过自己,也饶过苍生。一块无字碑,留给世人的却是书写不尽的万语千言。

2020年1月23日

本来就不喜欢往人堆里钻,新型冠状病毒如此猖狂,那就在家呆着吧。读格十三的《了不起的中年妇女》,被她幽默自嘲的语言一次次逗乐。“云配偶”的称号颇为得当,比“猪队友”多了文雅,更多了想象的空间。文章只不过是用诙谐的语言写出了中年妇女的日常,无深度可言,但能圈一大批中年妇女粉。足见中年妇女的生活是一地一地一地的鸡毛。深度共鸣,强烈推荐中年妇女们人手一本,治疗中年矫情和臆想症。

2020年4月3日

最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心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大概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思想问题。过去很长时间都对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深信不疑,把一切问题都追溯到过去。而阿德勒却教我们把目光放到未来,也许目的论才能指导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生活,进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