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宣城》(序)

2018-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像菖蒲一样的姑娘

        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这是由南入北后的庾信在其《哀江南赋.序》中所书之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庾信得恩宠,常出入东宫,多写轻浮绮艳的宫体诗。后,侯景之乱致梁亡,其生活骤变,腆颜事敌,悲不自胜,笔下靡靡一抚竟去,顿变沉郁顿挫。经历于人,影响至深。

        写此传,乃多年心愿。也曾写过几章节,终是几番夭折。写作,总要杂糅作者的历练和阅历吧。仅是凭着一股喜好,还是很难写出深层次的内容。所以后来在读历史之余,也踏上了寻访遗址遗迹之路。观伊河,进宁陵;入陕西,望秦岭;下南京,走淮河;到上海,看申江。读史观遗迹。先贤不我欺。

        先贤不我欺,我有我所思。曾记得,大学时与老师论魏晋时人,老师听了我的见解后笑着说,小小年纪了不起。忆彼时,我也颇有钟嵘在《诗品》里描述谢朓论文时的“感激顿挫过其文”的模样吧。一晃,十三年。人生忽如寄。江南历览,江北周旋。而后,庭光尽,山月归。何谈书生无一用?“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百代之下,千载之后,谁人共情?

        我认为,诗是用来共情的。你没有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如何感受后主诗情?你没超脱世俗之心,如何体悟陶潜诗情?有人说,喜欢就够了。喜欢是不够的。比如: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这首诗是我大学时就能倒背如流的。直至今日,当我心绪不佳,脱口便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心中的苦闷虽未得宣泄,却感觉因有人与我共情,苦闷也就消失了一半。我那会儿常念此诗,语调轻快。对一个未离开过家的孩子,能否懂得“客心”,懂得“悲”哉?诗,是无法被少年用来强说愁的。连“悲”都没有感受过,何以体悟以“悲”为主旨的诗,并感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之慨叹。

        写谢朓,是多年心愿。没有共情经历,自然是写不好的。非因古人离我遥远而无从下手,乃是心底望他高高在上。如何写?我不知旧时王谢家真实的富贵相,亦不晓沈约笔下“尺璧”之才究竟有多高。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有人前显贵的骄傲,却也有时运不济的苦闷;虽有竟陵集团使其才华得以施展之时,但也有因政局动荡而被贬离京邑之际的时候,我忽然找到了“共情”。看,他也有悲欢离合。那么,“共情”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归根到底,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

        如此,作为王谢子弟又如何?作为公主的儿子又如何?作为连诗仙李白都发出“一生低首谢宣城”敬仰呼声的偶像又如何?褪去一切,还不是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吗?还不是一样有着苦闷却难以言表的人吗?还不是在事业是渴望有所作为的人吗?还不是受到威胁想要逃避的人吗?还不是家族没落之际不得不下娶的普通男人吗?还不是需要抒发情感时借着文采来作诗的如我一样的人吗?所以你看他这个人,也会在悲中找一点可怜而无用的小安慰来抚慰自己:“告诉那些设置罗网的人吧,我这险些落入罗网的小鸟已经寥廓高翔了”  。真的寥廓高翔了吗?真的能离开,又何必以“暂使”为题?内心深处对不确定的仕途与命运的惴惴不安,未必出于优柔寡断,实是真心不甘吧。不甘自己的命运就如此,不甘家族的命运既如此。

        于是,我仿佛听到了从一千六百年的时间隧道另一头传来的嘁嘁声,声音低沉、幽暗。有共情,才能有感受。以共情来写传,我相信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

        谢朓,字玄晖。他是东晋名相谢安之兄谢据的玄孙,诗人谢灵运的族侄。祖父谢述乃吴兴太守。祖母系《后汉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五女长城公主。到谢朓时,谢氏家族已渐中落。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谢朓的两位伯父与范晔企图拥立彭城王义康,事泄招致家祸。谢朓父虽未参与此事,且为宋文帝女婿,得以免死,流放广州。宋孝武帝孝建(454-456)年,才被敕还建康(今南京)。谢朓即出生于其父从广州还都城建康之后,其时家境益见衰微。

        但王谢家族累世高官厚禄,一直保持着悠久而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谢朓少年即“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齐武帝永明初年(484),谢朓开始出仕,历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参军、王俭卫军东阁祭酒等职。永明二年(484),竟陵王萧子良为护军参军,在建康玄武湖南鸡笼山开西邸,天下才学皆游集。谢朓、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先后出入其中,号称“竟陵八友”。他们在竟陵王西邸的唱和,促成了永明体诗歌的产生。

        永明八年(490),随王萧子隆被任命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谢朓于翌年随萧子隆镇荆州,为镇西功曹,转文学。谢朓因文才出众,尤被赏爱。当时齐武帝对诸王存有猜忌之心,派在诸王身边的长史大多是皇帝的耳目。因谢朓受到随王的过分宠信,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齐武帝下敕,召谢朓还都。

        谢朓还都后,正赶上宫廷内部激烈的夺权斗争。当朝辅政的萧鸾重用谢朓。但在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朓再次离京,出为宣城太守。也就是在此期间,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除了诗歌创作,他在宣城任上政绩很高,直至明代修地方志时,还将他写入《良吏传》。

        永泰元年(498),谢朓在萧姓一族的争权夺位中被下狱害死,这看似是个人命运的结果,实则是士族政治权利在东晋灭亡后逐渐跌落的体现。到了萧齐时代,包括王谢家族,整个士族阶层已经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了。

        我非常喜欢读魏晋南北朝历史,也很想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分享与人。我写谢朓,首先是因为欣赏他的诗作。尤其是当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后,重读他的诗时,看到了曾经看不到的。经历于人,影响至深。读人读诗,境界不同。前辈著作多评其诗,清人何焯批评《暂使》诗:“沉郁顿挫,故是压卷之作”。其次,通过谢朓的人生经历,可以解读出士族文人在南朝政治权利斗争中的普遍心理与命运。吾侪比苔花,探微钩沉,依据史实、文献资料,在对人物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细节进行详尽的研究基础上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谢朓。假以时日,今日所书,不晓与谁共情耶?

        ……或只当穷者欲达其言吧。

                                           

                                      小加于津沽非雅堂

                                              2018年10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