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突然离世,陪不了你长大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爹妈研究所

所长和你们一样,被今早李咏去世的新闻砸晕了。这是所长小时候,第一个让所长和爸妈都喜欢的央视主持人。他的死,感觉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亡。那个我和你还是小孩时天天追的幸运52,争先学李咏飞手卡的童年,仿佛也随着一起消逝了。

李咏是个对死亡看的很通透的人。09年还健康的他,就在自己的自传里谈到了如果他要办告别式,他觉着这样自己的告别辞应该是这样的:“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劳累各位了,你们也都挺忙。今天来的都是我的亲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没跟你们客气,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

李咏最后一次发微博,是去年感恩节。算算日子,那会儿他已经癌症四五个月了。他用自己的最后一条微博,感谢了所有人。

他走了,但他走之前又留下了点什么。这个童年总是留着一头跟央视格格不入的长卷发的瘦叔叔,留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也在走前教会了她女儿和我们一件很重要的事——心怀感恩,看淡死亡。

我们的文化里,好像死亡一直是个忌讳。大家都不喜欢在活着的时候谈论它,甚至提到它都是一种晦气。甚至我们不想给孩子讲太多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事情,我们觉得小孩就是应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不要让他们知道太多他们迟早会遇到的伤心事,比如死亡。

后果是什么?后果可能是这个孩子从此丧失了面对死亡的自我调控力。遇到亲人的骤然离世,他们呆了、傻了,他们一辈子都不能摆脱亲人的故去给他们带来的阴影了。因为,从没有人教过他们。既然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必经过程,那为什么要只肯歌颂生的喜悦,而后面的三个越来越不愿意提及呢?

不知道关注我们研究所的各位爸妈是怎么想的,所长对你们的想法一无所知,对你们在孩子死亡教育上的决定也无从干涉。但是所长想了想自己的情况,大抵是愿意还在自己健康的时候,就跟孩子聊起死亡这个话题的。谁说死亡就一定是悲痛且沉重的呢?我们当妈的最怕什么?我们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不就是冷不丁走在孩子前面,没办法看着他走张大成才、成家立业,在他的时代和他的人生里绽放吗?

如果所长要跟孩子讲死亡,亲子读物上我估计会选择希梅内斯的《小银与我》(另一译名为《小毛驴与我》)。这个冷门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垂老之姿回到故乡静养,写自己年少时和一头小毛驴共同经历的乡村生活。

平淡又温暖的笔触下,死亡和阳光一样正常的出现,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和冰冷:胖墩墩的老兽医牙都没有了,却一直惦记着自己夭折过的女儿;全村孩子都喜欢的小毛驴,误食毒果而亡,可是孩子们依然记着它——他们把小毛驴的鞍具放在木马身上,嘴里喊着“快跑呀,小毛驴,快跑呀!”

所长如果要和孩子聊死亡,除了书,我可能还会选择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英文片名Coco)。这大概是孩子最能接受的,关于死亡的定义: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不算是真的逝去,直到他最后一个亲人也忘了他,他才真正地走了。

所长其实不是很建议我们用善意的谎言来告诉孩子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比如告诉孩子,逝者只是睡着了。这种说法容易让小朋友满怀期待,尤其是五岁一下的小朋友,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睡着了”的说法容易让他们抱有逝者还会醒过来的执念,也容易给他们造成“我睡着了会不会也死了”的恐惧。

最好也不跟孩子说逝者是去旅行/出差了。这种说法容易让孩子经常提问逝者什么时候会回来。这种看似能安抚情绪的安慰性说法,也容易让孩子愤怒,为什么逝者不辞而别,一去不复返。

跟不同年年龄段的孩子谈死亡也有不一样的说法。

例如,5岁以下的孩子,最好用他看过的事例来做解释:人变老了,黑头发会变白;树叶变老了,绿叶子会变黄;死亡就像树叶的凋零,逝者离开了世界,但是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

5到9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有了很懵懂的了解,他们有的会觉得死亡距离自己很遥远,有的又会对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充满了好奇,还有的对死亡充满了因无知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主动向家长询问关于逝去的概念,最好不要因此批评责骂它,不妨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告诉他们死亡是正常的,是必经的,所以无需害怕,也不用焦虑。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有安全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谈死亡,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跟孩子聊,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生活的更好,生活的更有意义。

今天大部分人都觉得李咏的死亡很突然,那不过是因为我们只是过客,突然之间得知了他的死亡,难免令人错愕。

但是对于李咏本人和他的家人来说,死亡可能是一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他抗癌17个月,患癌的时间只会更久。他做了什么呢?也许哭过,也许怨过,也许遗憾过。但他选择了一种最体面的方式走向死亡,不解释、不叫苦、不卖惨,一丝风声也没有走漏,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出一张自己患病状态不好的照片。他默默地抗争,默默地挨着键盘侠对他的误解和痛骂和造谣,将最后的时间,留给了自己最珍惜的家人。

病人李咏洒脱、平静、优雅地的退场了,让我们永远只记得那个爽朗、风趣的主持人李咏。这样从容的应对死亡,是所长想要跟孩子分享,并希望ta习得的正确的死亡观。

我们这些什么都不怕就怕死的爸妈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大抵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教会他们,如果我们不在了,他们应该如何坚强、乐观、独立、如常的走下去。

文章  |  爹妈研究所

编辑  |  爹妈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