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 文化的应世智慧
作者:木棉
六和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这一点还真不是吹的,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中,可谓是人才辈出,现代人的说法,叫知名成功人士。以本土的儒学为例,先期的孔孟,后来演变出很多派别,比如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很多,不论他们在哪个层面发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权重不同,但缺一不可。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都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平、和顺,和睦、和谐......都体现了和文化的一种普世价值,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在不断启迪人类智慧。
在当前的国际形式下,我们习大大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明要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他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传递正能量给世界,让中国“和”智慧,在世界开花。
和文化的世界观,是与时俱进的,是积极的,更是相融的。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等各个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它主导着人们普遍的文化认同倾向,所以,文化的价值观并非只是经典文献中的理论学说,而是绵延在普通百姓世俗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恒久的历史传承性。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六和”文化,具体的把“和”文化思想,通过6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和体现出来。可以说,它更全面的概况了和文化的价值,剖析了和文化的内涵和实际社会的应用。
什么是六和文化呢?所谓的六和,就是佛教常讲的“六和敬”他最早起源于佛教。当时,很多人跟着佛陀出家修行,人很多,形成了僧团,我们现在叫团队。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肯定需要管理,六和的提出,恰恰弥补了团队管理的一个缺陷,因为人是最难管理的,但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他用六和来让僧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犯规,不越界,起到了修正自身的同时,精诚团结,保持正心正念,和合发展。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峰回路转《峰回路转》大讲堂的爱伦老师在讲课中,经常提到六和概念,她给了我们一个口诀,非常的好用。
身和同住【各安其位】 口和无诤【鼓励为主】
意和同悦【思想统一】 见和同解【民主集中】
戒和同修【规矩成圆】 利和同均【效率公平】
虽然只有24个字,从微观的【自身】以至于宏观的【国际社会】处处都体现了,六和智慧的现实应用,可以说处处都蕴含着“和”文化的精神。这六句话是为人处事的妙方,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与人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灵丹妙药,别小看这24个字,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能够对照这个标准去行事,就能够诸事如意了。
第一和:身和同住【各安其位】
身心的和谐:保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心态平和。
不论是生活、饮食、起居、作息都要正常有规律。心态要平和,顺应自然来行事,如此一来,人身就会四大调和,不会冷热不均而生病。身体健康时,与他人相处就能够心平气和,也比较不会因为心理上的冲突而造成生理上的疾病。
与人相处要和谐:各安其位,和谐互助,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身和同住”原则上是要求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做好自己为基础,内和谐(身心),才能外和谐(环境)。在各种环境中,人与人交往,难免有意见等各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各安其分,坚守自己的职责,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求同存异,和谐互助,取长补短,就会避免各种冲突和不和谐发生。
我们同在一个单位共事,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总经理,也有董事长,还有员工,我们分工不同,每一个人能够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做好本分,公司的管理运行才能够顺利进行。这个身和同住,讲的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范围内,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上到国家治理,下到我们自身管理,处处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第二和:口和无诤【鼓励为主】
口,常说善语,善法常转;口,常说恶语,恶法常转。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善护口业,积功累德。
口和无诤,并不是不让我们讨论,弄清楚实事,而是不做无益的争论,争吵,而是要做到不动嗔恨心,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和解决问题。【佛制戒律规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不批评、议论、评论别人是非、对错、长短、好坏....即便是我们肉眼所见,未必是真,用人的逻辑思维去推理,未必是正确的,所以,要善护口业,学会观察,观照自己。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观念不同,意见不和,而争吵,小则引起身心不和,大则爆发战争战乱,很多大的灾难都是由这些小事引起,为一点小事去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是要积极面对,求同存异,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变中求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何况人的思想观念,更是变化无常的!
我们要在言语上,做到柔和,不嗔恨;话语要诚恳,不抱怨;内心平和,无是非心。别人在做事,你要多鼓励、多称赞,表示支持,不管做的怎么样,我们都要给予一种正能量。一句暖心话可以救人,一句冷话可以害人,所以,说话是要讲究艺术性的,哪怕是所谓的批评,也要善巧方便,有智慧的去说。最大的底线就是不动嗔恨心去批评人,如果我们做到这点,就是他说的,口和无诤,处处和谐。 在行为上,不侵犯他人,语言柔和,大家一起做事,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到事情,共同协商解决,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关爱,和合共住。 在生活工作当中,我们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要传递给别人,这个环境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大家在工作当中都充满力量,充满法喜,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人才会精神,有上进心,乐于工作,提高效率,这才是生活,工作的状态。
第三和:意和同悦【思想统一】
在思想境界上,精神上,追求志同道合,能彼此理解,达成共识,令心生欢喜。行动上保持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法喜充满、欢喜愉悦】境无好坏,美丑在心。
第四和:见和同解【民主集中】
见和同解,就是要在见解上,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一个团体,企业能够和合的重要前提就是,大家在见解上、思想上,要保持高度统一,只有大家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团体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抱着自己的想法不放,偏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就不能和谐发展。当我们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应该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为求得最大公约数,而要先放下我知我见,求同存异,凡事不能强行,强则折,柔则存。
我们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公司的理念,规定,价值观,你不接受的话,怎么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呢?所以,在见解上要达成共识,价值认同,这是单位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础。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如果大家思想不统一,意见不一致,上下不能合力,就无法保证这艘船顺利前行,大家都心怀鬼胎、各有所谋,就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团队无法团结,就没有力量,最终必将是一盘散沙,家庭如此,企业如此,治国依然如此!只有大家保持了高度的思想统一,团队的力量才不会被分散,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否则,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以保持健康的发展。所以,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式方法上保持一致,寻求同样的目标,保持步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这艘船顺利前行。
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第五和:戒和同修【规矩成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寺庙中“规矩”就是戒律,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但他们没听,跳出了界,就被妖怪抓去了。这个界,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的各种行为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条文,不遵守,就会出问题,遇到麻烦。而真正的和谐快乐,幸福指数高,并不是被规范“捆绑”的概念,规范,规则,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规则,规范,才能让我们真正的和谐。
古人讲“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
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作为我们企业的员工,大家在一起工作,我们是同事,也是同修,公司的规章制度,就是规矩,是一种戒律,树立规矩的目的不是管别人,而是约束我们自己,不犯规,这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
治国,为什么要打老虎,拍苍蝇?因为犯规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藐视法律,你犯规了,必然是自食其果!你说他享受快乐了么?估计很多人只是一时的狂喜,而后换来的是漫长的凄惨和黑暗。所以,规矩,戒律,都是用来保护我们的,不是拿来管人的,是拿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自律,还用戒么?还用设定那么多规矩嘛?所以,戒和同修,规矩成圆。只让我们做一件事,就是自律,这个自律,不仅仅是企业范围,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面,都需要的,这就是戒和同修,要告诉我一个层面上的道理。
第六和:利和同均【效率公平】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这个利益,包括钱财名利都是。利益最大的公约数,就是效率公平。按劳分配,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想得,要先学会舍,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真正的“利”是对我们身心有帮助的,是助我们成长的,增长智慧,福德,清净心的。如果是助长贪嗔痴心,就不是利,而是害。古人讲“利害”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自我伤害的一种局面,所以,自私的人,一定是在伤害自己。
现在社会,大家都习惯把利摆在前面,无利不谈,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都愿意去做,殊不知,什么才是对我们真正有利的东西。舍、奉献,就会获得!团结,赞美,包容,就能和谐!这都是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反而贪婪,抱怨,嗔恨,嫉妒,贪嗔痴,这都是对我们不利的。利合同均,公平分配,你付出多少,相应的就会拿多少,一切都是公平,合理的,不通过努力付出,想获得更多,是不可能的!
六和敬总体说来,六和文化,所体现的大智慧,是妙不可言的。六和,它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和环境,小到个人身心,家庭,大到治理国家,军事,政治,外交,处处都可应用实行,如果我们能够依照实行,则会修正我们自身的人格品质,提升我们的智慧觉悟。如果应用在国家治理上,更能体现出大智慧,更能创造出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大同世界的理想和愿景。
通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来充分说明,我们所有的行为造作,任何事情,都是通过人的身口意来进行展示的,他同时又规范了我们该如何正用这些功能去行事,我们用嘴巴说话,进行交流沟通,用身体行为,来表现,执行,用心,意识,来思考,支配,操作这个嘴巴和身体去完成,心中所想的一切。又通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来约束、佐证我们的一切行为,完全是一个内与外的高度结合,展示了体相用的和合而一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去慢慢体悟,通过实践来反观自己,修正自己,才会明白这里深奥广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