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和解,观影《美国女孩》

2022-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熊律师

今天分享荣获东京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国女孩》我的观后感想。

电影剧照
在当前新冠疫情仍然持续的当下,导演聚焦十八年前的非典时期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很多的情况都比较相近。因为疫情和妈妈的病情,一个家走向不可控的路,不过最后定格在那扇开着的门,也是比较完美地结尾了。

一、偏执母亲的美国梦

如同疫情之下叠加了众多的矛盾冲突,电影里母亲的怕死和焦灼,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梦想力不从心,生活身不由己”。

承受分离带着两个孩子去美国求学,为的是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但因为自己的癌症中断了美国梦的追逐,陷入家庭的琐碎和纷争里,梦想在死亡年前显得微不足道,生存下去变成最急切的愿望。

电影里身患癌症的母亲为了治病,带着两个女儿从美国回到台北。本来成绩优秀的大女儿因为不适应环境,变成了班级里学习最差的学生,而且在这里也根本交不到朋友,甚至美国的好友也逐渐跟自己失去了联系。而做完手术的母亲,每天活的更加的颓废,与丈夫不停的争吵,与女儿不停的争吵,而且自己时常会担心,自己因为这次癌症就会离开。

特别感慨电影里多次大女儿和母亲的冲突和争吵,大女儿对妈妈的恨和埋怨,被她的一个同学一语道破:“你有没想过?可能那已经是你妈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了。”

我作为女儿,我也埋怨过我的母亲,对我理解太少,爱的太极端,然而我妈妈对我做的我想是她以为的做的最好的程度了。而贪心的我总是想要一个超级理解自己并且表现得当的妈妈,我自己都做不到,还去要去我那已经超级尽力的妈妈,强人所难。我甚至应该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又作为一个母亲,我会因为管教女儿陷入无数次的焦灼和自我怀疑中,被女儿多次否定过我不爱她,所以对她很严厉。

“无条件的爱,又有边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在认真求索,我既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还要给孩子有边界的教育。亲手实操的时候常常被孩子的顽皮淘气气到发火,但觉察的自己又知道这样不对,应该更有方法用稳定平和态度教育孩子。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双标了,要求自己的妈妈是一套,对自己的女儿又是另外一组标准。

所以陷入矛盾的自己太累了太难了,所以焦虑与我常相伴,失眠总是治不好。

珍惜当下,放下控制,有时候要松弛一点,有时候对自己也要宽容一些啊。

二、超出能力去硬撑的父亲

电影里一直生活在国内的父亲,为了养活生计,时常出差到广州工作,这更加剧了家庭的矛盾。父亲和母亲多次因为这件事,大大争吵。家里存在感最弱的妹妹,虽然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但更多的是渴望美国的生活,一顿简单的冰淇淋就会让她开心起来。

看了电影发现父亲并不是非常富裕的状态,还是勒紧裤带送妻女去美国,做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了,自己也活得很累。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到大城市求学,要留在小地方?我不就是小地方读书成长起来的人嘛,而且我的能力范围在小地方既能照顾老人,又能发展事业,还能教育到孩子,通勤成本低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我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凡觉得辛苦的事情,都是强求啊。

我被强求,我又强求别人,大家都很难受,经过疫情宅家的自我反思,做一个纯粹的耐心的自己很重要,因为归根结底我活着才有机会去爱去感受生命的意义,所以生死之外都不是大事,不如顺其自然助力女儿的成长,多点爱和关心,多点理解和宽容,不仅对母亲和女儿,更是对我自己,和自己和解才是我生命舒展的解药。

加油,大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