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QAS读书笔记
Q、《恋人絮语》的精华内容。
A1、第一部分:如何用情话解构爱情。我们会讲到作者巴特的解读方法,以及《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要内容。
在巴特看来,人的精神、社会和文化,都浸泡在一种少有人感知,却无人能摆脱的事物中,那就是符号。
A2、第二部分:对爱情的重新定义。这是巴特将诸多情话解读后的主要观点。
像“我想你”“真可爱”“我爱你”类似的情话,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其含义也完全不同。
当一个人说出“我想你”这种情话,实际上是处在单向的,自我满足的一个情境。
当思念被满足,人们又会发现,真实的爱人比他们想象中更平庸,就好像在对方完美的脸上,忽然发现一个瑕疵,尽管它微不足道,但也足够让人失望。
巴特把这个矛盾的过程称为“痛苦的幻灭”。
而且就算两个人真正在一起,那些甜蜜的情话,也可能造成许多纠结甚至负面情绪。
A3、第三部分:解读情话的结果。即巴特通过情话解读爱情,写作本书的目的。
巴特之所以这样解读,是为了回归女性的情绪化叙事,解放读者的感情和想象力。
尽管这是一本偏向解读的学术类书籍,但我们不难看出,它很大程度上是爱情的本质。
爱情本就不是完美的事物,它是情感、欲望的冲突与融合。爱情也不仅仅限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更多地是人的情绪,对于身边人的理解和感知。
相比之下,现在还有许多人在语言、文字上追求恋爱体验,执着于那些数不清的含混符号,却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追求更多的精神体悟。但语言符号的繁杂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贫瘠。
巴特这本书就是个引子,他告诉我们,对待爱情,对待甜蜜的情话,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感悟和成长。它不是谈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思考,认真体会出来的。
S、《恋人絮语》,作者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被认为是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大师级人物。
这本《恋人絮语》来自他开设的一门讨论课, 以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对书中的情话进行分析,将浪漫的爱情故事拆解成不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