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职场成长企业经营管理那点事

李云龙式的管理到底好使么?

2017-01-15  本文已影响145人  戴某DEMO

▌《亮剑》火的那些年,大小领导都对李云龙式的管理推崇备至,其中不乏大型企业,强执行力、结果导向、重价值观...一时之间这些管理要素纷纷出现在机场管理大师的口中,回想起来,蹭热点这玩法从那会儿就开始了。

李云龙式的团队管理方式迅速传播蔓延,企业管理者们貌似找到了一种“一招鲜”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也确实在很多团队起到了效果,可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管理方式吗?

答案显然是不存在,管理搬砖工人和管理科学家能一样么?

无视业务类型、员工属性,打算照搬李云龙式团队管理的企业,也有吃到苦头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团队适合李云龙式的管理呢?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一个概念,就是德鲁克提出的“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s)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

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过去,中国的产业大部分需要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非知识型员工”,对于李云龙式管理价值观同化、目标结果导向、高执行力的要求是契合的,随着产业升级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群体出现,对于这部分员工,如果继续采用李云龙式的管理,则会导致知识型员工的的流失。

销售导向型的公司最适合李云龙式的管理,鼓励签单,鼓励高执行力,但当员工属性和管理文化固定,这样的公司也很难升级转型。

例如爽总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对于以亚马逊和沃尔玛为代表的执行制胜类行业企业,鼓励的则是员工的执行力,组织结构军队化,通过低成本和高效率在强竞争中取胜,在低毛利下生存,不追求净利润率而追求规模经济下的净利润值。说白了赚的不是溢价而是从自己身上赚钱,所以要用强管理来管出刀片般薄的利润。所有有人力密集型属性的行业和企业,包括电商/团购/O2O等,大多在此范畴内。

而对于以谷歌和腾讯为代表的创新制胜类行业企业,鼓励的是员工的创造力,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因为一旦有了爆发性的创造力产出,足够其企业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吃掉整个行业利润。所以能够容忍员工一时的无产出和高成本,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企业会提供各种令人羡慕的各种员工待遇和福利,管理上相对宽松自由,更尊重个体的思想。

▌读下来你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知识型员工”更重要还是“非知识型员工”更重要,未来又当如何?

掰扯这么多只是刚刚搂了一眼电视里播的《亮眼》,大致意思也就是这世上木有一招鲜的管理方式,看人下菜碟才是正确的管理办法论,当年靠李云龙式管理打下江山的公司,面临时代转型业务转型的时候,也会因为当时的选择付出团队人才属性迭代和管理文化更迭的成本。

戴某DEMO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