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打仗的风格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带湘军出战的行军速度都很慢,每天走不了多久就扎营,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打仗,而是工兵在搞土木作业。到了前线,湘军也不是上去就打,而是先挖很多壕沟,把敌人围起来慢慢耗。
有人说这个打法是曾国藩的性格使然 —— 说曾国藩这个人虽然有大智慧但是没有小聪明,遇事反应慢,缺少奇思妙想,不擅长灵活机动的打法,只能靠打呆仗扬长避短。还有人认为,结硬寨打呆仗代表最扎实的功夫,恰恰最高效的。可要是这么说的话,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学习曾国藩呢?难道后世那些追求机动灵活打法的将领都错了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结硬寨打呆仗并不是曾国藩的性格决定的,而是当时的武器技术所决定的。
湘军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发生在 1850 年代到 1860 年代,比美国内战就早了几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早了大约 50 年。你别看这场战争是发生在落后的大清国,它很可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争水平。太平天国因为宗教原因跟西方人关系很不错,买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而曾国藩的湘军更是火炮不买够坚决不上场。这可不是什么大刀长矛的战争,这是洋枪洋炮的战争。
当火枪和火炮主导战场的时候,你弄个什么骑兵冲锋、什么步兵穿插,这些就没啥用了。人只要站在战场上就是活靶子。在这种情况下,挖壕沟、堆碉堡、让人藏在掩体后面射击是最正确的打法。曾国藩只是比太平军更能看清楚这个打法而已。
后来武器变了这个打法就不好使了。事实上湘军集团一直延续到了民国,特点是特别守旧,还抱着曾国藩的老一套。1930 年代,曾国藩的铁杆粉丝,何健,率领的湘军曾经跟红军交过手,其指挥能力被红军评价为“连中央军都不如” 。
现在还有人说堑壕战就是曾国藩发明的,说曾国藩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法指明了方向,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堑壕战古已有之,在比曾国藩大一辈的拿破仑手里就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打法。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武器又不一样了。机关枪、速射炮、无烟火药、特别是带刺的铁丝网主导了战场。这些武器使得防守的力量远远大于进攻的力量。这边机关枪和速射炮的弹药就好像不要钱一样随便扫射,你派一支部队往上冲锋等于是送死,就算不怕牺牲真冲到跟前,还有一道几乎无法拆除的铁丝网等着。
1914 年以后,整个西欧战场成了一个僵局。交战双方各自挖战壕,形成一道从瑞士一直到北海的静态防线,上面还有数百公里长的铁丝网保护。你也杀不死我,我也不敢往你那冲,大家只能就这么耗着。
直到法国制造出坦克,才打破堑壕战的僵局,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终结了世界和平的梦想。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道理,就是最有用的武器不是在战争之前发明的,而是在战争的“进行中”发明的。
法国发明坦克这次创新是战略层面的,可以说是政府的大动作彻底改变了战场局面。
然而遗憾的是,法国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坦克对战争的改变……所以才有接下来在二战中法国被德国轻松击败的战局。
这样的视角如果换成商业的纬度去考虑,战略固然重要,管理同样也重要。前者是发现长板,让长板更长,建立独特且重要的优势;后者是补短板,弥补各种“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