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隐喻与描叙性方式(P239-241)
越是仔细阅读,越是发现这一小节可以记录的有些多。
关于“隐喻”,百度上如是说:隐喻,是词义学术语,隐喻就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我第一次遇见这个词语,心生纳闷:隐喻是一种修辞方法,怎么用到了带有严肃性的场合呢?
我们应该怎么去发现这些呢?书上说:只要倾向于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实在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那么逻辑的和分析的方式便统治着我们的认识论和教育学。在这种框架中,清晰的解释是必要的。因此,泰勒原理及其分支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在这种范式中,权威和控制是重要的,但在更深层的、形而上学的水平上,其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之间拥有“真正知识”的领域的叩门砖。原谅我抄了一段话在这里。好像只读懂了一个大概,是不是在说一个人拥有了原初的精确性,才能有可能触及到真正的知识呢?
书上还说:今天的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等以达到精确性。这些要求的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旁观(不是建构)的关系。反观当下的课堂,这些词语仍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高频词。并且,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上也依然有它们的一席之地。从这里可以反应出:我们其实还是比较信奉知识旁观理论,或者使用的是知识旁观理论的那一套,在权威的控制下,将知识用教材中引出来,再“灌输”到学生那里去。
对于前者,教师希望获得讲解的精确性;对于后者,教师希望“保持会话继续”。——我发现在我们的评课中,或者我们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或者用这个指标去衡量一堂课的好坏,或者这位老师的水准。那就是——讲解是否精确。而对于“保持会话继续”的教学,却只是提及并不怎么看重。不过,这已经成为当下教学的时髦追求,也是理所应当的追求。
我们该怎么去阐释和描述我们的课程和教材呢?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激发对话而言,隐喻比逻辑更有效。隐喻是生成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两则都是需要的,在课程设计时,一是在学习者不知道的地方进行引进,一是在学习者混沌的时候进行清晰的组织与架构。但是隐喻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和学习者有共同的话语系统和平台,产生的相互作用才会更加丰厚一些。
“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说明描叙性的方式,需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去设计一些情境,产生一些问题,激发学习者参与到故事中去。
在混沌中写到此,想到一句总结语:课程的阐释应该是隐喻性的,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