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f594e7e302学习笔记简友广场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2019-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华亭

上周四晚上在同济逸夫楼,听了武汉大学的万献初教授关于中国文字的《字里乾坤》讲座。万教授旨在普及推广《说文解字》以及道德教诲,选择文字以浅显易懂的象形文字为主,形象生动。

本周二晚上,上海博物馆的葛亮研究员,通过对“博古通今”四个字的抽丝剥茧、追根溯源,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文字的观点,厘清人们对文字的误解。

一、中国文字主要是形声字,象形文字只占百分之一不到。汉字表意、表音,是复杂的一整套系统,不能简单归为是或不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用在不同地方,也会不一样。

上图中“博古通今”是顾廷龙先生94岁时书写,字形取自西周金文,距今近三千年,我们依然能够认识。葛亮老师说此四字无一字属于象形文字。

葛亮老师说,《说文解字》上关于“博古通今”四字的解释,有三个是不对的,只有“通”是对的。原因是许慎生活在汉代,没有机会见到甲骨文。(罗哲老师在上课时也多次提到,许慎很伟大,《说文解字》非常重要,但不是绝对正确,不能迷信。)

以古为例,不是十个口。十是盾,古的本义是坚固。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然而古、今,这些抽象的、虚的概念难以用图画来描绘,因为没有具体形象,往往会借用已经有的同音字。所以古人就借用本义是坚固的古,表示过去意思的古。而表示坚固则另外造字“固”。

博字中的十,也是盾;葛亮认为甫最初应该是表示苗圃的圃字,父声;寸是手。博字的最初本义是搏斗、博弈;后来被借用表示博大、广博。于是古人后来又造了搏字,专门用来表示搏斗的意思,与表示广博的博相区别。博弈和赌博中的博字保留和体现了博字的初始本义。博字一开始的时候,就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形声字。

下图是通字的走之底的演变过程。行最早字形是十字路口,可以看作象形文字,表示行走、道路。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我们通常说的双人旁——彳(chi),是行的省写,没有人,更不是两个人哦。彳加上表示足的止,是辵(chuo),后来简化为辶,就是我们现在的走之底。

之和止在古文中经常是通用的。

今是倒写的口加上一,代表不曰,本义是噤闭口不言、噤声。因为与表示今天的今发音相同,被借用,久借不还,就成为现在的今的用法。

有些字比如古、今两字,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也许是象形文字,然而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被借用表示其它的意义,而且借用的使用更频繁和广泛,这些字长期借用之后,不再归还。为了表达原来的本义,便造新的字固、噤。因此,今天的古和今两个字,归入象形文字就不合适了。

二、文字的性质、用途。

三、学习古文字,需要中学以上文言文基础,不适合小朋友。

学习甲骨文需要求知欲!文字学习的方法还是死记硬背为主,文字就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现在出土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了,不仅有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还有许多表示抽象概念的虚的字词,比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判断、观念等等。而文字从初创到成熟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只是更早期的文字现在还没有发现,以后也未必能发现。甲骨文能够保存下来,是有偶然性的,属于幸存者。

四、提问甲骨文中十五、五十如何区别?

葛老师答:古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书写的时候会出现部件上下左右变化的情况。十和五连在一起,表示五十,分开是十五。有时候连在一起和不连,表示的意思是同样的,这种情况更多。五十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只能说当时写的人知道,看的人也明白,是懂文字的极少数人在使用文字时的共识吧。

葛亮研究员解读“博古通今”

附:“古”字,冯时老师认为本义是“苦”,“+”是阻挡,即拒绝阻挡苦味的东西入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