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
《旧约》之初是这么写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
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突然宣称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他不应该孤单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并有意无意让他们偷吃禁果产下子嗣。
他告诫男女,要结伴而行组成家庭,组成更强大的关联体,可丰富他们的视界,并在自然的疆域里获取更多资源。
上帝还规定,女人是男人的肋骨,要内在支撑、温柔服侍自己的丈夫;丈夫要舍命保护自己的妻子。因此,对于男人爱的语言是欣赏崇敬他们,对于女人爱的语言是呵护关怀她们。
这不难解释,当女人变强时,往往会得到男性社会的排斥而不是关爱。因为,这不符合他们自然进化而来的爱的语言。
据说,人类之间原本是没有爱的,我们拥有的只是上帝之爱。为了让人类学习“爱”,上帝让人类之间产生依赖、迷恋、性欲(这种彼此之间的需要却被人类理解为爱)这种相爱契机,以及婚姻这种需要背负责任共同上路的共同体。
可上帝还是没有测太准,当我们不再彼此需要——社会基础设施便利健全、个人攫取生活所需物资便捷、性满足可以通过非婚姻手段……甚至连生育都不再需要另一个人完成协同抚养,人们就越来越不想去“爱”了。
高贵的单身,正在成为一种被标榜的时尚生活方式,你看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多精彩,我才不要结婚。
所以,是我们误读了“爱”,以为爱是彼此需要,因为需要被爱而去恋爱和结婚。但实际上,爱更是妥协、付出、成就,和彼此激发。带有建设性,而非消耗性,是一种共建,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落后的跟随先进的。有承诺、有进步,有共担。
意识到这一点,上帝使人类相爱而获取人生更多辉煌的旨意才会达成。
不能坐在地上,躺在床上,等待被爱。做巨婴和寄生虫。
要站起来,走出去,说出来,勇敢去爱。做幸福的主动选择方。
叩开被社会压抑和冲击后层层包裹的心扉,不算计不防备,不质疑不教条地去动真感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没有爱的人生,活着太无聊了。有钱真的不是成功人士,有钱并且有爱才是。
你为何就没有爱的能力,偏偏就是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孤独的人,往往的确是可憎的(我这么说,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的她生活并不提倡单身)。
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孤单的反对从一种神学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学与哲学的领域。
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
事实上连动物也是。野生动物仅在条件所迫下才选择独自生存,尤其是当食物出现紧缺时。不然,绝大多数物种都更愿意选择群居。
“孤独”甚至是一种刑罚。在远古社会,放逐在所有的酷刑中排名最高,仅次于死刑处决(甚至有人认为放逐是一种比死亡更为残酷的命运)。
是的,人类社会,无论时代和地点,都是围绕着共同生活而非独自生活的想法才建立起来的。
然而,今非昔比的过去半个世纪中,人类正在前所未有地逆天。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们,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独居生活 。
晚婚、不婚,离婚或丧偶后不再考虑婚姻……
好基友和好基友成天在一起,好姐妹和好姐妹成天在一起。大家谈论异性,似乎只在谈论一种床上用品,不再满怀憧憬约会,懒得恋爱,不想结婚。
好可怕。
1950年,仅有22%的美国成年人是单身,而今天,独居人口占到美国户籍总数的28%,占成年人口的50%以上。
中国单身人数是不是已经名列全球之最了呀,今年3月份,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造成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5个,包括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择偶经济要求也越来越高等。
当然,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据说,中国男生普遍懒得追女生了。有那时间还不如用来健身、用来看书、用来工作……小镇青年用来打游戏也挺好啊。
雄性基因突变后,两性生殖繁衍堪忧。
或者,由基因演进更充分(这点我也是书上看来的)的女性,以先进带动落后,主动牵起亚当的小手携手朝前走。
我们并不反对单身(如果尚未找到琴瑟和鸣的伴侣),但我们更鼓励爱情(宁可信其有心诚则灵)。
来这世间走一遭,只要不遁空门,总是要喜怒哀乐都尝遍,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