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YangSiR说事LP荐文专题

随感 || 次坞“打面”

2023-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YangSiR说

【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浙江中部的诸暨市,有一种很有名的面点,名叫“次坞打面”,因其“历史悠久”,面食劲道而美味,故声名远播,以至于慢慢的,很多远道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一饱口福。在其周边的绍兴、金华等地区乃至省城杭州,都能看到为数不少的“次坞打面”馆的存在,颇有些类似于遍地开花的“沙县小吃”。

如果要说这个“次坞打面”的由来,那可不简单。按当地人的说法,很可能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这一点,从每家“次坞打面馆”内的行文介绍说明中不难推断。据传说当年朱元璋率兵起义,因连日行军饥肠辘辘,当地农户巧手做了碗“打面”送给老朱。老朱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精致的面条,瞬间便被征服,并连连夸赞主人做的面是,“百吃不厌”!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却还是难忘路上最后一碗热汤打面,所以特地招次坞这家面店的师傅进宫成为了御用厨师……

但这个传说,我个人觉得“很经不起推敲”,很有一种扯着朱元璋这张虎皮来作大旗的意思。事实上,早在南宋时期,打面就已经在诸暨市次坞镇一带流传开来,与“草塔羊肉”“安华羊杂汤”并称为当时“诸暨传统风味美食”。

次坞打面用料非常讲究。面必须是纯手工反复压制的。而用来作浇头的雪菜,则要求所有制后刚出缸的。烹制面条时所用的“油”,要用家里的铁锅熬的猪油。精肉须当天屠杀的猪后腿的“腿精肉”,再加点笋片、大蒜啥的,猛火爆炒出锅后,一碗热腾腾的次坞打面便诞生了。其制作方法,与杭州著名的“奎Y馆”各大面类的烹制方法大致相同。

次坞打面的种类也很丰富。比如“三鲜面”须得有虾有肉,汤少料多。而腰花面、鞭笋面、皮卷面、蛋卷面、河虾面、生炒牛肉面……,每一种都独具味道,令人食之难忘。

很多人认为,“次坞打面”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浙江面条天花板”。是不是真的,我不敢确定。但这种经过反复打压、压制的“打面”,就其“筋道”和“美味”这两方面来说,确实别具一格、不可多得。

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老家的古镇老街拐弯处那一家并不显眼,但却鼎鼎大名的“月华打面馆”吃上一碗新鲜的皮卷面。很多时候,为了吃上这碗面,须得等上很长时间。这家面馆场面不大,但这面却做得十分精致,味道更是不用说了。这么说吧,只要远远的闻到那打面味,口水就不由自由的流下来了……

老芊虽然并不太爱吃面条,但每次跟我回老家时,却也总喜欢陪我一起来此享用,她喜欢这里的“生炒牛肉面”。牛肉须得是现宰的新鲜牛腩肉,切成丝,再混杂着大蒜和本地特制的倒笃菜一起爆炒,放入开水后,面条稍入锅便起,那一份夹杂着特有清香的面条便热腾腾的送到面前。

如果能再加个荷包蛋,或自制的辣片,那就更入味了。

我是一个几乎“无面不欢”的人。一日三餐中总有一餐是和“面”有关联的。比如包子、馒头、面条等。但在杭州,却很难吃到如“次坞打面”一般的美食。杭州城里也有不少的“次坞打面馆”,每次去这样的打面馆吃面,我总是感觉这面条没有乡下的面条做得好吃,“形似神无”的感觉很强烈。尽管其烹制的方法、所用的食材几无差异。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觉得,造成两者最大区别的可能,是因为城里面馆在烹制时为了求方便,使用的是“植物油”而非乡下那种醇厚的“动物油”的缘故,清香程度不够高。但事实上,我的“认为”是错误的。

直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才发现最大的问题并非“油”,而是“面”。因为城里的面馆用来制作“打面”的材料,都是机器加工的面条,没有韧性不说,口感上也相差很多。而乡下所使用的“面”,基本上都是手工打制的,没有任何的添加剂,吃得放心。而且面饼在经过人工不断的揉捏、挤压后,做成的面条也更筋道、更顺滑。

“筋道”是面条的灵魂。那种软塌塌的、一入锅便糊状的面条,是不太可能引起食客们的食欲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去面馆吃面,纯粹也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饥饿而已,而不是为了“享用”美食。想想也对,现在的社会节奏这么快,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我们消耗啊!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除了“方便”还是“方便”。而对于“吃”,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已经把它降低到了“最基本生存”的程度了。

上周四傍晚,下班回家的途中发现学校对面一个不起眼的面店里,男主人正在赶制“手工面条”。难怪这家店,每到早上上学和傍晚放学那会,生意特别好。制作“手工面条”那场景,与老家“月华打面馆”的男主人劳作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我一下子有点发呆,就在店门口稍站了一会,看着人家加工制作。老板娘见状,以为我想买面条,特意过来,遂热情的边介绍边把我让进店里。

手工面条的品种有很多,宽的、窄的,还有其他一些造型独特的。一小包一小包的用包装袋盛着,上面标着价码,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一类的数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买了一小份,只花了一块钱。

一块钱的“打面”

回到家,老芊见我手中拿着面条,甚为不解。“家里各式各样的面条都有,为啥还买一份?”我笑笑,没回答。

上楼,进厨房。食材都是现成的,虽然没有“腿精肉”,但有上好的、同样用猪后腿腌制的咸肉。精致的倒笃菜,和那些比筷子还细、刚露头不久的鲜嫩的竹梢笋,是前些天老妈托人从乡下送来的,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至于大蒜,楼顶天台上老芊种有不少,随便采一点就行。

按发小胡大厨提供的烹制方法,一丝不苟的加工烹制,不到五分钟,一碗看起来有模有样的“打面”便出锅了。

顺便,再给煎一个某人钟爱的荷包蛋。

自制的“成品”

然后便是招呼老芊上楼用餐。某人用筷子挑吃了一小口,便再也停不下了……边吃边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说,“今天这面,味道不错,不错。”

待到差不多快吃完,才惊觉,“你只烧了一碗面条?”

“对啊!”我回答。

“为什么不多烧一点?家里不是很有面条吗?”那一双大眼睛里,一副无辜的模样。

“可这种面条,只有一份。”我解释道,“就是……”

“就是你刚刚买来的那一份?”某人似乎不敢相信。“难怪我咋觉得这面条跟老家的打面是一个味的!”

是啊,确实“跟老家的面条同一个味”。纯手工制作的面条,那一份“筋道”可是与众不同的!虽然不能说是“次坞打面”,但这面本身,应该也属于“打面”的一种。这一点可以肯定!

重要的是,一个小地方,能把一种面食做出如此美味、做成如此知名度,能让这么多的人如痴如醉……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以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