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风云 郑国篇09END 后子产时代——郑国的衰落与灭亡
大叔为政 一遵子产
郑定公八年(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郑国为政子产去世,游氏族长大叔继任。大叔担任为政期间,遵循子产定下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内施行严政,对外友好晋国,使用自己所擅长的文彩言辞为郑国谋求利益。郑定公十年,周景王崩殂,太子猛继位,是为周悼王,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率兵造反,周王室再次爆发内乱。悼王在战乱中死去,王子朝也兵败出奔,悼王的弟弟王子匄最终坐上王位,是为周敬王。转年,不甘失败的王子朝反扑王幾,驱逐景王而自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c30c7e650a1adc0d.jpg)
郑定公十二年,大叔作为相礼陪同郑定公前往晋国朝见,大夫范鞅忧虑王室内乱,向大叔询问应该如何是好。此时的晋国国政被六卿把持,霸业逐渐衰落,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大叔回答道:“老夫对于自己国家的事尚且忙不过来,岂敢再操心王室。不过人们也有这样的老话:‘寡妇不担心织布的纬线太少,而担心宗周的削弱,这是因为害怕会祸及自身。’现在王室内乱,我们小国自然害怕,然而这是大国应该忧虑操心的事,区区我辈怎么知道该如何是好呢?”您作为大国执政,应该尽早考虑此事。《诗》说:‘酒瓶空空如也,应是酒坛的耻辱。’王室不得安宁,则是晋国的耻辱。”范鞅听后十分惊恐,遂与国内大夫商议,决定在明年召集诸侯开会,谋划安定王室。
第二年,诸侯在黄父会盟,安排帮助王室平定叛乱。会盟期间,晋国大夫赵鞅向大叔询问什么是礼。大叔把已故大夫子产的话告诉赵鞅,将礼的位置提升到天地一般的高度。可见子产虽然铸造刑书,主张严政,但始终没有摒弃礼仪,放弃仁政。这也是孔子对子产备加赞扬,对他的言论高度评价的原因。同时,大叔还给了赵鞅九句忠告:“不要发动叛乱,不要倚仗富有,不要自恃恩宠,不要违背共同的意愿,不要慢待有礼的士人,不要恃才傲物,不要为同样的事再次发怒,不要谋划不合道德的事,不要去做不合仁义的事。”我们不知道赵鞅是否听进了这几句话,但我想他的赵氏家族得以挺过了中行、范氏二卿被灭并联合韩、魏两家战胜智氏,与这九句忠言不无关系。郑定公十四年,诸侯联军在赵鞅、智跞的率领下攻陷洛阳,周敬王得以返国。王子朝与其党羽带着周朝典籍被迫逃往楚国。
两年后,郑定公病逝,太子虿继位,是为郑献公。子齹与大叔继续担任当国与为政,辅佐郑献公。
郑献公二年(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6月,晋顷公去世。大叔前往晋国吊唁并送葬。晋国大夫魏舒对郑国只派遣大叔一人前来表示不满,派人质问大叔:“从前我国先君悼公去世,贵国的子西吊唁,子蟜送葬。如今您不分二事一人兼之,请问是什么缘故?”大叔回答道:“诸侯之所以归附晋君是因为贵国讲究礼仪,所谓的礼就是小国侍奉大国,大国爱护小国。按照传统,诸侯丧礼,由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战事才派卿亲自前往。从前贵国遇到丧事,只要我国安定无事,先君也曾亲自前来送葬;如果国中有事,即使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以派遣。大国对小国的爱护就体现在接受小国高于常礼侍奉的同时,也能够体谅小国因特殊情况在礼仪上的不周,明察小国的忠诚,只要求大体合乎礼仪,不苛求具体的礼数,这也是符合礼的。周灵王去世时,先君简公身在楚国,我国派先大夫印段前去,那个时候他只是个少卿,但王室官员并没有责备我们,因为他们理解我们的处境。如今您责备我们为什么不按以前的规矩办,从前有高于常礼的时候,也有低于常礼的情况,我不知按哪种规矩办。如果按高于常礼,寡君年纪尚小,不能亲自前来;如果按低于常礼,那有我游吉在此。请您考虑一下。”大叔不愧以文采言辞见长,魏舒无言以对,也找不到指责他的理由,只好作罢。从这件小事也可看出,晋国的霸业已经日薄西山了。
郑献公八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由于楚国令尹子常贪婪,为索要贿赂,竟将前来朝见的蔡昭侯羁押三年之久。蔡昭侯脱身后即前往晋国,请求出兵攻楚。于是晋定公召集诸侯在召陵会盟,商讨伐楚事宜。盟会期间,晋国一名士人见郑献公仪仗的羽旄制作巧异,便借来观赏。谁知,这位晋人不守信约,不仅一借不还,第二天还把借来的羽旄作为飘带装在旗杆上参加盟会。羽旄本是郑国国君的仪仗,如今却让晋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盗用,对此,不但郑国大为不满,天下诸侯也对晋国大失所望。加之后来晋国大夫中行寅也向蔡昭侯索贿,遭到拒绝后便鼓动执政卿范鞅停止伐楚,于是伐楚之事不了了之。此次虎头蛇尾的会盟让诸侯们看清了晋国的外强中干,纷纷不再拥护晋国,蔡国则干脆投向吴国,晋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而楚国此时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吴国军队在伍子胥的统领下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被迫弃城出逃。
驷氏继任 叛晋归齐
从召陵盟会回国途中,为政大叔不幸病逝,驷氏族长驷歂继任为政。郑献公十年(鲁定公六年)春,趁楚国败绩、晋国衰落,俱无暇顾及诸侯的当儿,郑国派遣大叔之子,游氏族长子宽率师,一举攻灭楚国的附庸许国。齐国长久以来一心要恢复齐桓公的霸业,齐景公亦趁此时机打算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次年,齐景公邀请郑献公结盟。此时郑国不满于晋,又灭亡楚的附庸国,也急于寻找新的靠山,便与欣然应允,与齐国会盟于鹹地。后来,卫国背叛晋国,也加入了齐国的阵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5aa27012539b9376.jpg)
郑献公十三年,郑国为政驷歂处死大夫邓析而把他所著的《竹刑》立为郑国国法。邓析是大约与子产同时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比子产还要激进、思想更接近与法家的思想家。他首先提出反对礼制,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满于子产所著“刑书”,于是自己编写了一套更完备、更适于社会变革的成文法,刻于竹简之上,故称之为“竹刑”。此外,邓析还聚众讲学,向人民传授法律诉讼知识,就如同叔向所担心的那样,“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凡是求诸文法,钻空子、擦边球。于是,邓析在民众当众声名鹊起,人们对其学说推崇备至,同时,也对郑国的统治阶级构成严重威胁。驷歂应付不了这种局面,索性一杀了之。驷歂杀邓析的行为也遭到了《左传》的谴责,认为驷歂然而杀其人而用其法,所做有失公允,而这也从侧面反映《竹刑》之合理性。同年,郑献公去世,太子胜即位,是为郑声公。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6d42bc75ce7ca6a0.jpeg)
郑声公即位后,延续了父亲郑简公同齐、卫二国的友好,派遣子宽与齐景公、卫灵公在安甫会晤,重温同盟关系,并与鲁国达成和解。这时,东方的四个大国——齐、鲁、卫、郑再次成为联盟,以齐国为主抵抗晋国。晋国内部也矛盾四起,晋大夫赵鞅命令同族兄弟邯郸午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家从邯郸迁到自己的私邑晋阳,而邯郸午没有及时照办,赵鞅一怒之下处死了他。邯郸午的儿子邯郸稷据守邯郸叛乱,邯郸午是中行氏族长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又是范氏族长范吉射的亲家。于是,范氏、中行氏纷纷响应邯郸氏,起兵讨伐赵鞅。最终的结果是智、韩、赵、魏四家联盟,取得晋定公的支持以讨伐范、中行两家,范氏、中行氏不敌,最终战败。
齐、卫联盟从晋国内乱中看到机会,打算出兵救援两家,以削弱晋国。宋国此时也加入齐国,一同反晋。郑声公八年(鲁哀公二年),郑国受齐国的命令输送粮食支援据守朝歌的范氏,此时当国子齹、为政子然俱已去世,他们的儿子子姚、子般各自继任当国与为政。二人负责粮食的押运,却在铁丘被赵鞅打得大败,齐国支援范氏的一千车粮食也全部被缴获。三年后,范吉射、中行寅彻底失势,逃奔齐国,晋国二卿之乱宣告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d56da88179b85bc6.jpg)
内乱结束后,赵鞅开始清算诸侯相助二卿叛乱的罪过,宋国也叛齐归晋,为晋国讨伐郑国。郑声公十三年冬,宋国出兵包围曹国,为政子般率师侵袭宋国边境以救援曹国,此时的郑国经历了连年的战败,国力益弱,没有能力改写曹国的命运了。转年,曹国即被宋国灭亡。
郑国却仍不思改变策略,依然频繁对外用兵,而等待郑国的,则是更大的失败。郑声公十五年春,当国子姚的宠臣许瑕请求赐封城邑,而此时国内已经没有多余的城邑,许瑕于是请求去占领国外的城邑,子姚竟然默许。许瑕便出兵包围了宋国雍丘,宋国怎肯吃亏,立即派遣右师皇瑗救援,郑国这边子姚也出兵支援许瑕,最终郑军被皇瑗全歼。接下来的几年里,宋、郑之间接连爆发战争,郑国败多胜少,丧师失地,国力更加衰弱。
郑声公三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晋国执政卿智氏族长智瑶攻打郑国,子般自知不敌,于是向齐国求援。智瑶不愿与齐国开战,随即退兵。四年后,智瑶再次出兵攻郑,这次晋国的兵峰已经到达桔柣之门,然而由于智瑶的刚愎自用,得罪了赵氏族长赵无恤,导致此次出兵再次无功而返,也为智氏家族的灭亡埋下种子。
转年,在位三十八年的郑声公病逝,太子易即位,是为郑哀公,中国历史也进入更为残酷的战国时代。
韩氏崛起 郑国衰亡
郑哀公五年(公元前458年),晋国四卿智瑶、韩虎、赵无恤、魏驹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国君晋出公欲向齐国借兵讨伐四卿反被四卿联手击败,被迫出奔齐国,最终客死异乡。三年后,郑国内乱,国人暴动杀死郑哀公,拥立声公的弟弟、哀公的叔叔公子丑为君,是为郑共公。郑共公二年(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赵、韩、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宗族被屠戮殆尽。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共同执掌晋国朝政。三家中的韩氏在家臣段规的建议下,取得了虎牢关一带的土地,并以此为据点,谋划兼并郑国。从此,韩氏以及后来的韩国成为了郑国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424年,郑共公去世,太子已即位,是为郑幽公。次年,晋国韩氏族长韩启章进攻郑国,杀死郑幽公。晋国退兵后,国人拥立郑幽公的弟弟公子骀,是为郑繻公。此时,晋国韩氏屡屡侵犯郑国,郑国的国土不断缩小,郑繻公任命驷氏族人子阳为相国治理国家,国力有所恢复。至郑繻公十六年(公元前407年),郑国出兵进攻韩氏封地,夺取负黍。七年后,趁着韩、赵、魏三国出兵伐楚,郑国再次出兵包围韩国国都阳翟,郑国似乎有望复兴。然而就在此时,楚国从背后同了郑国一刀,郑繻公二十五年,楚悼王出兵包围了郑国。郑繻公为了讨好楚国使其退兵,自毁长城,杀死了相国子阳。然而国君擅杀功臣的行为引起了国人的不满。两年后,相国子阳的族人刺杀了郑繻公,国人拥立其弟公子乙为君,是为郑康公。
郑康公即位的第二年,负黍百姓便背叛郑国,复归韩国。郑康公十一年(公元前385年),韩国攻打郑国,攻陷阳城。十年后,韩国国君韩哀侯再次起兵伐郑,攻陷国都,国君郑康公殉难,郑国灭亡。自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受封郑邑,至郑康公身死殉国,郑国立国4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