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草儿还好吗(十四)
大路的故事

大路在农村的中学读了6年,从初中到高中。初三时按理可以参加中考离开当地,到三林或七宝中学求学。但农村孩子比较顾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他一样想法的还有学校其他十几位同学,他们一起直升了当地中学的高中部。
大路毕竟是大路,人如其名,长得高高大大。由于常年在田野间帮助家人干着农活,脸也被太阳晒得黑黢黢的。个子很高,可偏偏长了一双小眼睛,一旦笑起来就只剩下一条缝。他还自我解嘲说,眼睛小聚光啊。不过还真是,大路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没戴过眼镜,裸眼视力能保持在1.0(现在应该是4.8)以上。人长得高大,视力又好,上课那就肯定坐在最后一排。
大路博闻强记,平日里就喜欢看一些与学校所授课程无关的杂书(农林牧副渔),当时人们称之为“闲书”。每次回家做完功课,就开始看一些闲书消遣。父母给的让他买早饭的零钱,他也省下来去报摊上买自己喜欢的杂志。如《山海经》、《读者文摘》、《故事会》……有时也自己订阅一些教辅材料。当时也没什么家教或课外辅导一说,课后都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学能力去参透学业课程。
或许是看多了这些“闲书”,他自初中起就对史地生这些副课的兴趣远超过语数外主课。在他的眼里,语数外是枯燥的,几乎没有想象空间。而历史、地理和生物却能给你无限的想象。历史可以和古人说话,更何况有“读史可以明智”的名言;地理可以与大地交谈,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无法切身体会外出走走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但在书本上浏览一番又何尝不可。生物可以与身边的花花草草聊天,看四季轮换给它们换装,看风霜雪雨给它们以磨练。
或许就是因为有这种偏爱,在高中会考时这三门副科全是“A”,而那些主课却不甚理想。幸好当年的会考只是水平考,和高考属于两种渠道,否则可能会影响他的大学录取。看到他会考成绩单,大路父亲也说了,你看看自己啊。你满肚子装的都是些啥?没用的记得那么牢,有用的却不上心,以后哪能办哦!还深深地为大路的将来担心。可大路还是我行我素,自己喜欢的学起来不累,不喜欢的学起来真是费劲。
大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也接受“劳逸结合”的观点。和班级里一帮男同学一起,傍晚放学后总喜欢在绿茵场上奔跑一番。他司职后卫,常利用他高大的身躯去阻挡对方的进攻。他脚劲很大,一个大脚曾经把一个足球踢爆。和一帮喜欢踢球的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死党。
上课之余除了踢球,大路还是喜欢练练字。班上写字好的同学有几个,像滨滨、锋哥等的字都不赖。尤其锋哥毛笔字颇有王羲之的风范,当年还给他写了“鹅池”的条幅,至今还挂在老家的墙上。他们几个时常帮化学老师去刻写蜡纸,大路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没想到在女生中也有一位写字不错的,X同学,她的字写得颇有男孩的阳刚之气,时不时引起大路的侧目。多年以后聚会时遇到X同学,说起这件事,X同学还很不好意思,连连说大路谬赞了。
大路这一届上海的高考开始“3+1”模式,当时的社会新闻都在宣传着“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云云。有一阵他都开始犹豫不觉自己到底应该加哪一个“1”。他曾找过教生物的L老师,向他表达自己想选生物的意向。但当年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L老师也认为大路选择生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感谢大路对他这门课的喜爱,但了为了大路的将来,他建议大路选择化学。和物理相比较,大路内心还是比较喜欢化学。自此“3+1”就此确立,大路的选课是化学。化学也不错,也是大路喜欢的F老师教的。
20多年后聚会,同学们才知道大路竟然成了一名教师,大学教师。这是很多人是没有想到。大路高中成绩不错,当年所在学校曾推荐他直升上海师大,可他放弃了。放弃的理由是他妹妹已经是老师了,家里不想有两个当老师的。可就是世事无常,兜兜转转最后大路还是当了老师。其中当大学老师的缘由也只有大路自己知道,他人也无从知晓。
多年不见的同学重新联系,到了这个年纪大路也时常参加滨滨组织的户外活动。当然论起关系来,还是和小白比较亲近些。毕竟高中三年几乎是同进学校门,晚上同出学校门,一天来回三趟,期间的同学情谊非其他同学可比。他们俩时常去上海附近的偏远的地方骑行,如环淀山湖骑行、西塘来回三人行;去临港新城一环二环20公里的徒步等等。可以这么说,就是和小白重新联系上了,大路才喜欢上了徒步和骑行。
大路工作了20多年,虽然高中所学的一些几乎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但那些副课的知识竟然久久不忘,历史典故、地理知识还记忆犹新。远足走在野外的路上看到一些新奇的植物总是忍不住用手机拍摄,用手机app去探寻它们的名字。
真盼望哪一年正式退休,可以和这帮高中的死党们一起去探寻,一起领略美好的祖国河山。或者就坐在一起,泡一壶茶慢慢地聊着当年的趣事……
2020.10.10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