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散文

来,一起学习陪孩子生活这件事~

2019-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涓

Siri,我,40岁—— 一位预备文艺女中年。

曾经是预备文艺女青年,做了妈妈后,就一直无暇顾及转正。

十几年过去,人到中年,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一个事实:文艺青年吧,有些时候是病,生个孩子就治好了——甚至能把一个文艺女青年直接打造成一位亲子教育工作者——我放弃成为正式的文艺人士,放弃转正,打算一直预备下去。

Emma,我女儿,14岁,性格温和,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动物。

偶尔也有小小叛逆——多数时候笑眯眯,懒洋洋——是个享受自得其乐的娃。

和Emma彼此陪伴,一路长到今天。

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记忆:衣、食、住、行、思、乐……等等,生活是最好的道场,也是我们所做所行的终极目标。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了很多很多的记录: 有文字,有图片,有影像——有些伙伴一直陪着我们,通过这些一起感受那些经历,陪着她长大,陪着我五味陈杂。

不,我并没有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Emma再普通不过,很多闪光点,同时一身小毛病——她和许许多多孩子一样,超级可爱,也超级会气人,特别美好,也常常令人无语——她只是自然而然的长成了她的样子,爱这个世界的纷纷拥拥,也拥有接受来自世界的爱的敏感雷达。

那么,为什么要开启这个小小的专栏呢?

因为,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育最终究竟去向的方向在哪里??

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更加卓越?更加耀眼?

我想,那些固然很好,可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让孩子在生活中感知到源源不断、细水长流的被爱,慢慢长大,慢慢习得一路感知的爱,再去爱这个世界,那么,无论他成为什么样子,也许都是Ta爱这个世界最好的状态。

从Emma幼儿期,我开始接触心理学。

可以说,心理学让我越来越接近我想要的父母的样子——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瞬变的,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

我也越来越感知到,真正的教育的“节点”,往往就深藏在生活里的难以觉察的细处——如果我们缺少觉察,就很容易做错,或者错过。

包括我自己,我在不断的学习如何做父母,即使现在比之前的自己已经稳定很多,也仍然会在陪伴孩子的很多时候,事后才觉察自己需要调整值得庆幸的部分。

所以,我选择把这部分记录下来。

这就是《豌豆家的妈妈》专栏的缘来。

学会生活

在记录的同时,梳理自己,总结后分享给一同在路上的为人父母者。

这一路会发生什么,记录什么,分享什么……我也难以预料。

衣、食、住、行、思、乐……可能有很深的探索,也可能是浅浅的自言自语;可能是精彩的分享,也可能是漫漫的流水账;可能是情绪起伏后的剖析,也可能淡淡的平白记录。

让我的笔听从生活的指引,随心而行。

而每一篇文字,都等着你来看到它们,或舒怀一笑,或沉默思索。

抛砖引玉,一周一会。

让我们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能够探索到更深的部分,收获更深的喜悦,以及更幸福的彼此。

《豌豆家的妈妈》,来吧,我们启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