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里的寂寞
阁夜 杜甫
2020-7-17日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纵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阅读点滴】
阁夜里的寂寞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从成都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寓居夔州西阁。冬日,有感于岁寒天冷,家国命运,亲情友情,写下了《阁夜》,表达自己孤苦寂寞的心情。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岁暮,冬日,昼短夜长(昼阳夜阴),因而诗人说是短景,白昼太短之意吧。本是自然现象,但一个“催”字,触动心灵。霜雪后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映照大地。现在南方一场大雪,估计喜煞千万人。但杜甫却加了“天涯”和“寒宵”,夔州不是天涯之地,但在杜甫心中,远离北方,就是天涯,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寒宵之夜,更感冷寂。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和角本是城市(唐朝实行宵禁制度)、边塞、军营常态,黄昏宵禁,黎明解禁。此处的五更鼓大约是解禁,但却“声悲壮”,为什么悲壮呢?经历过战乱的人也许会有这种共同感受吧。下句意谓雪后天空晴朗,星光灿烂,映照长江,波涛中星影动摇。这应该是一美景,现代人日思夜想而不得的美景吧,如此美景,却闻听悲壮之声,让人唏嘘。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上一句解释了第三句的“声悲壮”之意,平常军营鼓角,应该没有这样的“野苦”之声,大约是战乱就在附近(据说当时四川军阀混战),子弟兵出战,父老闻讯千万家恸哭,本应雄壮的鼓角之声,入于杜甫之耳,感受的就是悲壮了;不仅有野苦,还有夷歌之声,数处夷歌之声从渔樵口中唱出。山原乡村的野趣,与千家野苦,在这个五更之夜,呈现在杜甫的诗歌之中。太平年代,后一句大约就是一幅迷人的山水图了。同时也说明了当地人见惯不惊,仍旧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乐此不彼。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五更未眠的杜甫,放飞思绪,想到了曾经的英雄诸葛亮和司马述(跃马,指公孙述,述曾据蜀称白帝),他们早已埋入黄土;后一句的人事,指杜甫曾经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音书应该就是兄弟姐妹亲人的书信了,好友故去,音书渺茫,该来的终究会来,不该来的就随他去吧,孤独寂寞的杜甫,也只好如此解嘲了。
杜甫在夔州,受到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理论上讲,生活应该是过得去的,只是忧国忧民、心系国家,情系兄弟,闻鼓角而惆怅,听哭声而心悲,但又无能为力,只好自我解嘲,苦心自留。也许,这是杜甫初到夔州当年的心情写照,虽有柏茂林的照顾,但孤寂之心去无时无刻不在,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