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孙的拜师之旅&TED《快乐的源泉》观后感
2015.09.23
今日偶这个名义上的徒孙终于见到师父啦!没有传统的拜师仪式,也没有时髦的导师考核,而是家人一般的亲切交谈。PS:还有美味的果汁和面包!!!哎呦 ( ̄y▽ ̄)╭不错哦!等一下,最高能的是——还有精神盛宴!
这期TED的主题是奇妙的神经系统里的-《快乐的源泉》,但是就像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同一个TED视频,不同的人看到的和关注的点却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观点,不同的人阐述的角度也不同,很喜欢这种一起看视频后各自分享的模式,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模式,很庆幸自己通过看了20分钟的TED,却有机会和各位老师学习到那么多知识,一个20分钟的视频在老师们的讲解下变成了近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
“标签”的合理运用/价值来源于它的历史,真正值钱的的是它的附加值
ABC心理学原理
一转念即天堂,一转念即地狱
“标签”的学问
这里所指的标签可不是我们熟悉的某个商品的售价,它泛指我们所运用在一个人的形容词,也可以指我们给某一个物品赋予的价值,甚至是我们为某一产品所设计的故事。
视频中主要讲述你给予一个事物什么样的标签,那它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标签通过故事方法传递,或者讲故事就是标签。《快乐的源泉》是给我们传递需求满足就是快乐,源泉在于如何贴一个让他满意的标签。给的标签就是心理学的暗示,所以发现别人的优质标签很重要,但是贴标签要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视频中的小姑娘的例子就是因为贴了不恰当的标签,而导致大量的受众流失。
世间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给对方贴了一个自认为会令其开心的标签,然而对方却十分不满意。
所以,在给别人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高手贴标签是让客户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你的作用只是引导。比如,你可以夸一个人你很白,也可以说你最近气色不错,而后者是更高明的没有明确摆明自己立场的说法。做到这种高明的说法,当然要积累很多标签词汇。
如何下标签,这个也是十分有学问的
痛点,指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痛点的找寻,决定了你是否可以找到快乐。
期待,是一个人从一般变成更好的需求,未必是痛点,但是对更好有期待
延伸,指在同一个面的延伸,比如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客官栗子来了~~~
如果是婴儿拉肚子,那么它就是痛点,家长一般会立刻去求医;而青少年拉肚子家长就不会这样紧张,却对让小孩上补习非常在意,这就是希望孩子学习更好的期待;而当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十分精通之后,比如很有金钱等物质之后,他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比如喜欢徒步运动,关注儒家文化,热衷于福利事业等等,这就是延伸。
我们呈现标签时要时刻考虑是否呈现了他想要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在思考下什么要标签前,先要了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在给别人贴标签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因为一旦立场出来了,定位就出来了,不要着急摆出自己的立场。
在设定标签上首先需要会讲故事
故事永远比大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老师举例我们传统的思想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它并不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原因或者道理,而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至于其中的道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然会明白。因此,我们对待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小孩儿,更多的应该通过讲故事来传达,这样说服效果将更好。
这时候,真真姐提出来她的疑虑,那么我们被别人下了标签怎么办?如果这个标签被不法分子学会了怎么办?
首先,一个好的标签,必定是要带来持久快乐的,首先标签是要保证是正确的。比如,前几年辉瑞公司市场推广部门和销售部门,为了吸引客户,夸大了某一个产品的作用,结果导给公司带来了近23亿美元罚款。同时,失掉了大量的信誉和客户。
其次,我们要有清晰的头脑,不要轻易被价值之外的东西所迷惑。
ABC原理
前面谈到了如何让别人快乐,那么这里就要引出来如何让自己快乐。其实,你对事情的看法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你过往的经历以及已经形成的价值观。
人的情感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控制的。虽然人的感受能力是天生的,但对于什么情况做出什么反应却是后天形成的。人在潜意识中对某一事件产生的感觉,其实是以往经历,以及这种经历让你产生的某些观念或者观念的自然结果。即:你对某一事件的反应,是有你的观念决定的。
阿尔伯特·艾利斯曾提出一个公式:A+B=C A:当前的经历,即实际发生的情况或经历。B:你的信念系统,即你心中固有的信念、观点、习惯、价值观和期望。C:代表事件的结果,即当前你经历被既有信念加工后,你所产生的情绪或者行为。就是当A发生时,你对事件的态度B决定了你对时间A的感受和处理方法,即C。
栗子君:回归到前面提到的1000个观众会看到1000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判断往往既有我们过往的经验。比如,同样一件老师举得在我们眼中看似很不负责任的母亲,但在她朋友那里却觉得没有什么,依旧可以长此以往的悉心照顾母亲。比如,视频中,看似无法理解的希特勒的秘书,他面对一副画是假的这件事,竟然情绪激动到自杀……
这里,ABC原理在《会生气,你才能健康》一书中也有详细介绍,其实我们往往只会针对某一类或者某几类事件生气,即使环境不一样,事件看似不一样,但是触发生气的本质其实往往相同。我们一般生气只停留在生气的第一阶段-------防御阶段,而没有进入到生气的第二阶段----认知和成长阶段。如果经过第二阶段的分析和深入,你会对自己更加了解,同时可以让生气成为治疗情绪创伤的向导,在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便不会那么生气。因此,如果正确处理生气,我们会变得更加幸福。但是,如果我们不愿审视,不愿根本解决生气的问题,那么结果会让我们对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越来越敏感。
文中提到了七步生气法:
1.判断自己是否生气。通过自己的身体症状、心理模式、感受,找到自己的生气信号;恢复稳定情绪,通过一些方法比如呼吸,锻炼,写出来等对别人无害的方式缓解
2.体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进行自我认同
4.找出自己未满足的需求
5.采取行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6.探索他人的思想体系
7.宽恕他人,解脱自己
一转念即天堂,一转念即地狱
因此,为了自己能快乐,要学会转念。
《一念之转》提到了四句话:
那是真的吗?
你能百分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回事怎样的人呢?
因此,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自己,同时,自己快乐的同时如果能使他人也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wo还有话说:
视频链接:http://www.ted.com/talks/paul_bloom_the_origins_of_pleasure?language=zh-cn
如果对活动感兴趣可以联系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