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通行版原文]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6、正:通“政”。
【帛书版原文】
①若:《說文》:“擇菜也”。選擇之義。《爾雅·釋名》:“順也。”若時,順應天時。亦有如同、像等義。
幣:修真學選用字,含雙重義。與敝字通假。敝,《說文》:“帗(一幅巾)也,一曰敗衣”。引申爲敗,破敗、破舊。幣,貨幣,內含流通不息之義。
句義:德道大成者選擇和恆順眾生的不足,處下引領眾生重歸德道。大成者居於道“〇”而用德“一”引領世人,永遠不會衰敗。
②盈:《說文》:“滿器也”。
:甲本作“
”,可按象意解體內變化。常道“沖”字之異體(據《中華字海·水部》)。通“盅”,空虚,如沖人。與“衝”通,沖擊、沖刷等義。沖與充同音通假。
:甲本作“
”,含修真之意於字形中。義近“窮”。乙本缺,通行本作“窮”,楚簡本作“
”。
句義:完全达到德“一”的人充滿道光德能已經天人合一,居无馭有,虛无生萬有,就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③詘:音義同屈,言詞屈曲。《廣雅·釋詁一》:“詘,屈也”。楚簡本及通行本作“屈”。
拙:《說文》:“不巧也”。笨拙,不靈活。大贏如
,甲本作“大贏如
”。
:《玉篇》:“熱也”。含修真變化之意於其中。通行本作“大辯若訥”,修意喪失。乙本缺前三字,僅存第四字爲“絀”,可見乙本已經失真。楚簡本作“大成若詘”,似與前句相重。
嬴:《說文》:“有餘,賈利也”。作買賣獲利。
④趮:修真學異構用字,作“趮”,以示修意中氣機在體內的動象。音義古同“躁”。《說文》:“趮,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靜”。急躁、不冷靜。此字經傳多作“躁”字。
句義:形體或炁機快速運動所産生的熱能,可以抵禦寒冷和轉化體內的陰寒。
⑤靚:修真學象意選用字,含“青”而可“見”之義。與“靜”通假,靜,安靜、寧靜。通行本作“靜”,丟失修真內證“青”的變化。下句同。靚,《說文》:“召也,从見。”進入道德境界之義。
炅:《說文》:“炅,見也。从火日”。光芒外現。通“熱”。《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通行本作“熱”。《正字通》:“炅,見也。炅,人身元陽無形真火也。有形則爲亢陽,少火生氣,壯火陰氣。”
句義:靜與躁意反,躁能勝寒,靜則能解熱。靜,得之則見真火,趨步道德之境;在人,則心定神安,身清體健;在國,則安居樂業,太平景象。失於靜者,則心身危、天下亂。
⑥請靚:修真學法訣組詞,通行本作“清靜”,乙本缺。楚簡本作“清清”。
請:《說文》:“請,謁也”,即謁見。含禮德之義。《重訂直音篇》:“請,問也。又清靜,三音。”
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句義:完成性命的相應變化,恭敬地進入清靜的境界,即是德道之境,倘使人們皆誠信持守請靜之道,則天下自然歸於德治也。
【个人理解】
标题为“請靚”,这是清静的通假字,“請”代表着恭敬的态度,“靚”代表着清静无为的这种心境,也就是告诉人们要怀着恭敬的心情进入到清静的境界,也就是德道的境界,尤其是王侯将相,只有进入到这种境界,才可以为政。
读老子这一章的时候,困惑的并不是文章的解释,而是文章的逻辑,前面说的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为什么过度到最后却是“清静”二字呢?其实老子是一个喜欢比喻的人,“大成”及“大盈”指的都是天地自然事物,并非指人,自然是在道的作用下按规律运作,虽然不完美,空虚,但却可以做到“大成”和“大盈”。而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人的表现要与自然规律一致,一定要努力作为,但获取的功名都是要深藏的,不是用来显现和炫耀的,永远让自己处于谦卑的状态才会有所获得,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所以文中才会说:“趮勝寒④,靚勝炅”。其实道家一直崇尚的是守中,那么“趮”并不是不好,因为它能胜“寒”,这就好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一样,“趮”就好像是学习一样,学习能驱除愚昧和无知,战胜内心的寒冷,但是也一定要记住保持恭敬的心态,进入清静无为的境地,做到“为道日损”,减少不必要的私心和欲念,保持正确的观点对待自己的功绩,不彰显不炫耀,所以只有保持这种清静的心态才能做到。
很难想象老子是在出关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这个是为政治世的理论,主要也是写给上层管理阶级的书籍,教育他们做人及为政的道理。对我们现在人的启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的是一颗安静的心,躁动可以带来好处获益,但是真正人生重大的决策和选择都是需要安静的内心才能做到的,正所谓《大学》里面所说:定能生静、静能生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人的智慧都是安静的内心中获得的。安于当下,专注于当下,那么我们自然也就做到了持守清静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