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小记

2016-11-16  本文已影响45人  与梦

第一次看完《激荡三十年》这本书。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刚好三十年。中国的企业,一路上磕磕绊绊,高歌猛进,一路上烽烟四起,极尽辉煌。在变化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断犯错,不断成长。

从1992年之后,随着大批国际资本的潮水涌入,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力,各个行业的本土公司都面临空前的冲击,市场格局一日三变。与此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本土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振兴民族工业既成为一个中国产业成长的战略构想,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公众心理氛围。

这样的一段话,大概能窥到当时的中国本土企业是怎样的一片愁云惨淡。为了应对跨国企业的冲击,退无可退的中国企业开始发动“价格战”。长虹降价30%来抵消外国公司的品牌优势;史玉柱的巨人公司放弃汉卡转而发展房地产与保健品;联想仍然苦苦坚守电脑行业,将成本降低一半;TCL以低于日本彩电二分之三的价格开战。

这一次中国企业胜利了,“洋强国弱”的格局被全面打破。与此同时,摧枯拉朽的价格大战也是一次残酷的行业大洗牌。在此战前,国内各省尚有六十多个地方性的彩电品牌,他们割据一方,小富即安。然而在长虹的降价冲击下,大多数品牌迅速凋零,在以后的几年内销声匿迹。

在这一年的企业广告中,很多都采用了“振兴民族工业”这个主题诉求。在质量部如人,技术不如人的中国本土企业,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展开惨烈的价格战。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有无数的企业在这场战争中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所幸,还有人即使是伤痕累累,还固执的坚守在战场,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企业,终究是不堪一击的。

更多干货分享,在成长社学习群(479903324),这里有资深HR分享面试技巧,教你学会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