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看乌鲁鲁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Ayers Rock)(经度131.036,纬度-25.348),又叫乌鲁鲁(Uluru)巨石。它坐落在澳洲中部,被称为澳洲的心脏。它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千百年来它作为当地土著人心中的神明,也受到无数世人的供奉与朝拜。
小编趁着study break之际,携好友自驾领略了迷人的乌鲁鲁。一路上自是目睹了不少有趣的事物,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将所得的万千感慨汇集成了这一篇小小游记。
此次行程是5人自驾游,从墨尔本出发一路经过阿德莱德(Adelaide),Alice Springs,穿过南澳到达北领地,终点是乌鲁鲁大红石,行程共计3371公里。
Melbourne, Victoria
24号晚上从墨尔本出发,车上经历了一夜奔波。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第二天一早抵达Adelaide,顺路去了Prince Hwy边上著名的Bumbunga Lake,是澳洲众多粉色湖里的一个。
湖水中盐分极高,所以也叫盐湖。其实盐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大量的盐,在雨季的时候,带有盐分和矿物质的水分从周围汇集过来,旱季时湖水则蒸发结晶,把盐留了下来,这样湖里的盐分就得以不断的累积。可以看到,湖水中的盐分达到了过饱和状态,边上的土壤和石头上都结晶出了厚厚的一层盐。
1881年起澳洲就开始采集湖水里的盐进行加工使用了。
湖里极高的盐分同时也使得杜沙藻一类的盐藻大量生长,它们产生的类胡萝卜素将湖水染成了粉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粉湖往往也都是盐湖。
到这里时行程已经走过了近1500公里。
继续向北,来到了南澳的中间地带,经过了Port Augusta。
当我们回到车上时显示了四驱系统出错和检查引擎的提示,联系Hertz之后去到了最近的一个服务点(2小时车程)检查,服务点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平房,唯一的技术人员并不在。等午饭过后再发动车已经好了,大概是运行过久发动机过热导致。
太阳落山后小动物就出来活动了,一路上见到的袋鼠不少,有被撞死在路边的,也有站在马路上的。途中我们3次急刹躲避跳到路中间的袋鼠,跑到130码的时候面前突然出现两只袋鼠还是十分危险的,多亏老司机驾驶,而座驾Kluger也是一辆500公里的新车,崭新的刹车系统和ABS(防抱死系统)的帮助使得我们刹车时还能稍稍打些方向,这才安全躲过了3次袋鼠攻击。
Alice Springs, Northern Territory
临晨一点左右我们看到了前方零星的亮光,这里是今天的目的地——Alice Springs。
位于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的Alice Springs是这里少有的人口密集区,地处达尔文(Darwin)和阿德莱德中间,虽说是人口密集区,这里的总人口也不过30000,整体感觉类似国内3线城市。
在城镇入口处我们经过了火灾现场,可能是周围大量的干草灌木和高温导致的自燃。由于人迹罕至,我们是最先发现火灾的,于是立刻报了警,没走多久就有消防车从对面驶过去救火了。
Kings Canyon, Petermann, Northern Territory
离开了Alice Springs往西南走,323公里之后我们路过了下一个景点——帝王谷(Kings Canyon),很快就到达了晚上住宿的地方。
鸸鹋 [ér miáo]是什么神兽呢?它是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以擅长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产。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其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鸸鹋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它们终生配对,在地面上筑巢。带条纹的小鸸鹋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奔跑。鸸鹋和琴鸟是澳大利亚的民间选定国鸟,澳大利亚官方并没有规定国鸟。
澳洲另一国宝是我们熟知的袋鼠,但因其泛滥成灾,虽然贵为国宝也逃不掉变成食材的命运(熊猫宝宝笑而不语),实际上大多超市都会售卖袋鼠肉制品,但由于口味不佳,销量一直不怎么好。
在北领地地区也有很多其他的食物可供选择,如果你有一张持枪证的话,路边的小鹿,野牛,袋鼠,野狗等等都是可以射杀的,特别是一些标注为pest的动物,如鹿和野狗,打猎后将动物皮上交还能得到一些赏金,体验一把赏金猎人的感觉,当然这一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住宿的地方也是油站,同时有露营处和住宿处,我们住的小屋类似木板搭建的帐篷,里面只有两装床和一个小柜子。洗漱的地方在帐篷屋后面,类似健身房里的淋浴室,小屋的另一边还有一处点燃篝火和自助烧烤的地方。由于点燃篝火需要自行收集柴禾,大家一般也只是坐在那里看看风景。
这是方圆200公里内仅有的两处住宿之一,晚上我们也遇到一群当地学生组成的露营团,他们围坐在一起唱歌聊天,我也把小音响拿了过来,5个人一起拍照唱歌。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出发去了帝王谷,名字很霸气其实却没有那么大,由于上面落石的原因,终点处的观景台被破坏,现在沿着谷底的Kings Creek只能走进去很短的一段路,预计一小时的路线也只剩下了一半。也许是旱季原因,谷底也并没有溪水流过,只有那些凹陷下去的平坦地面暗示着我们它曾经的存在。
除了简单的步行,还有另一条路是顺着层层的页岩爬到上面去,从底部到顶部有一百多米,看起来很高不过爬起来还比较快。
帝王谷的形成要归功于千百年来不断冲刷着下面松软土层的流水,由于上部岩层较为坚硬,下部经过冲刷形成了大的空腔,这就使得上部由于重力作用而垮塌,山谷进一步打开扩大,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帝王谷。
Uluru, Yulara, Northern Territory
下午2点到达了乌鲁鲁景区,由于没有订到住宿只好租了一个Camping的车位,今晚大家要在车里凑合凑合了。
午饭过后直奔乌鲁鲁,本来打算绕行一周的计划却被中途的大雨打断,乘坐巡游的大巴回到了起点。由于落石和传统原因,部分区域禁止拍照,路也离大红石比较远。
由于是保护性的国家公园,环绕的小路并没有什么人工改造的痕迹,一路上除了两个简单的休息点和开始几百米的木桩围栏就没有修建其他的东西了,一路上两侧是极其空旷的草地,有各种小动物居住其中。
路边的大蚂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类似桂林,云南等地区的蚂蚁,这里的蚂蚁体型很大,体长1公分左右,在国内这样的蚂蚁可以作为中药药材使用,不过品种是否有所不同我并没有进行考证。它们的蚁穴常常是一个直径2,3米的沙地区域,密密麻麻的大蚂蚁在三四个可见的洞口之间往来穿行,很是壮观。
关于乌鲁鲁的形成
四亿五千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使巨岩处于了垂直状态。 大约三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下图(剖面图)简要概括了乌鲁鲁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从图中可以发现乌鲁鲁和卡塔丘塔(Kata Tjuta)属于同一砂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弯曲的褶皱后,又经过了长期的侵蚀作用,仅剩下部分的褶皱残留,而乌鲁鲁正处向斜褶皱的右翼。
吃过晚饭大家上车,雨还在下,聊聊天之后大家都有点累了,漫漫长夜。
Kata Tjuta, Northern Territory
最后一天,我们补上了国家公园里的另一个大景点卡塔丘塔(Kata Tjuta),虽然没有乌鲁鲁出名,但是也同样美丽壮观,早晨的雾气环绕在顶部,给人一种蓬莱仙境的感觉。
在当地土著语里Kata Tjuta是“许多头”的意思,这与Uluru的一整块形成对比,Kata Tjuta虽然有着相近的体型,但是分开成了4,5瓣。这片领地是受卡塔丘塔和阿南古人法典祭祀下的一片神圣土地。
还车后我们乘坐中午12:35的飞机从Ayers Rock机场顺利回到了墨尔本,横跨半个澳洲的乌鲁鲁之旅完美结束。
这次是一篇不同往常的推送,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有什么想说想问的也欢迎留言给我哦。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t_lak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e_Bumbung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ngs_Canyon_(Northern_Territory)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64087/61bb4f3fc70abce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