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61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中国人对哲学有一种偏见,认为那是又玄又虚,不切实际的东西。这可能源于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所接触到的片面化的哲学教育有关。

哲学并非高不可攀,哲学无非就是对“我能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还可以希望什么”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反馈的活动。

哲学也可以是一些家常日常事。对世界对人,用心一些、专心一些、热心一些,你也就是一个哲学家了。我们都有经验,我们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或者我们从名人的回忆录中得知,他们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都没有学过哲学,但从他们身上,会释放出智慧之光,也就是哲学之光! ​​​​

人自呱呱坠地那一瞬间起,就进入了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杂多性、实在性、因果性、必然性、真、善、美等哲学范畴世界,人在哲学之中,时时刻刻、四面八方!所谓的“科学”只不过是对这些哲学范畴的某个范畴或相关范畴的具体研究和探究。 ​​​​

人在哲学之中,时时刻刻、四面八方!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对绝大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不会深究,只是习惯于接收或记忆。而当你对某个现象生起探究其本质、原因之好奇心和探索欲时,哲学可以给你提供思维的帮助!

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是因为上帝根本不思考,“他”只用理智直观“看”世界本质,而人类只有感性直观能力没有理智直观能力,因此,人类只能通过知性对感性经验进行思维和思考才能“看”世界的本质,亦即找寻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看本质”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认识论上说,哲学就是一种如何探讨事物本质,寻找事物规则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学习哲学可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训练人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的严密性、论证的合理性、结构的整体性、概念的清晰性、判断的准确性、推理的规范性、语言的简练性等

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行为离不开哲学思维方式。此外,法治社会的建立、道德自律的践行、和谐社会的形成等,也都离不开哲学思维。

多思考,做一个明理人!即使你要做一个完全不关心他人的快乐与痛苦的现代“犬儒主义者”,也要学一学古代“犬儒一派”,完善自己。

我们也会有ᅳ种成见,认为哲学是大人的事,与儿童无关,果真如此吗?

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也就是人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不管是直觉思维也好,逻辑思维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的追求真、善、美的心灵本性会驱使人们的思维从经验世界进入到超验的世界,而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出现一些超验的意象或者说是幻象。

这个超验的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就是天堂世界;对于儿童来说,就是童话世界。

对于成人来说,由于经验以及经验知识多,而且由于忙于追逐财富、权力、地位,或者忙于柴米油盐醋、房子、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生计上的事情,大部分人虽然都会有天堂世界的概念,但不会认真地、用心地去思维它。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经验以及经验知识少,反而少了思维上的限制,从而释放出他们的想象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超验世界——童话世界。由于他们不用为追逐财富、权力、地位而操心,不用为生计而劳力,超验的童话世界仿佛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惜,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以及我们为他们提供表达机会的平台不多,我们只能片断地、部分地了解他们的超验世界。而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所谓的“童话故事”中所呈现的童话世界,只不过是大人脑海中的童话世界,到底是不是儿童他们自己脑海中的童话世界,我们只能打个问号。

可是我们可以假设,儿童的童话世界离我们的经验世界很远,却因此反而离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本性很近。他们也会进行哲学的思考,因为他们会问一些很哲学的问题:“妈妈,我是从那里来的?”、“时间总是往前走吗?天外有天吗?”、“天有多重,拿什么东西来称它?”、“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是等于3?”、“人会长生不老吗?”、“人会说话,小狗小猫会不会说话?”、“孙悟空这么厉害都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如来佛到底有多厉害?”等等。

相信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童年时代,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问题,只不过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经验知识的增长,我们将这些问题看作是简单的“小儿科”问题或者看作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没有价值的问题,而将它们轻视或者忘却。可是有人却不这样,长大以后他著迷于并且致力于研究和探索被成年人普遍认为想清楚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并因此成为开创现代科学的标志性伟大人物,他就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

儿童的这些问题绝不是“小儿科”的问题或者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它们蕴含着“生命的起源”、“时空本质”、“世界秩序是和谐的还是混乱的”、“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有限和无限”等哲学问题。儿童也会进行哲学思考。

不要小看儿童!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他们以他们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人生的秘密!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以下摘录西南大学的么加利讲授的《儿童哲学》讲座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上《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看看儿童会是ᅳ个怎样的哲学家:

ᅳ,“儿童有哲学吗?”——从哲学的本义分析

儿童是一个主动地探究世界寻求智慧的主体;儿童能提出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儿童的思维中体现了很多哲学思维的特征;儿童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哲学思维方法。

一个名叫蒂姆的大约6岁的孩子,一边忙着舔一个罐头,一边问:“爸,我们怎么能肯定所有东西都不是一个梦呢?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说:“天之上何物?”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动词性词组,是一种追求智慧的探究过程。“哲学”这个词,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它是从古希腊“爱智慧”(philosophia)这个词来的,在英语中表述为philosophy,日本人利用汉语的文字,将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中国的学者黄遵宪,把它从日本介绍了过来。

“哲学”这个词语和儿童连接在一起,是难以让人接受的。然而,从上面两个故事中的童言稚语中,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些问题的哲理性。

其实,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启的哲学传统就是一种探究式的寻求真理的主动过程。柏拉图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亚里斯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怀疑和困惑。20世纪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哲学问题》书中明白表示,哲学“即使不能回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从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探究,是导源于困惑和怀疑,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质疑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很容易理解儿童与哲学的关系了:

首先,儿童是作为本能的探究者存在的。智慧有其最基本层面的意义,那就是适应(按:皮亚杰对生物智慧的解释)。自从他们被动地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作为生命体的求生本能使他们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究;

其次,儿童还是作为审美的探究者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智慧还有高于维持生命延续的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要通达审美意义上的自在状态。儿童在一个给予的世界,也逐渐“随遇而安”,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情境,有了主动的创造性的探求。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好奇”常常为探究之始,“惊奇”往往为探究之果,无限的惊奇充分表现了儿童对智慧的愉悦追求(按:海德格尔对“惊奇”与“好奇”的区分)。我们常说,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不是单纯的追求生存,更是追求愉快,追求生命的美感。所以他们是审美意义上的探究主体,这种自在状态又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游戏精神。

从哲学的本义的视角来看儿童,儿童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儿童是有哲学的。

二,儿童的哲学问题主要有哪些?

1、 宇宙之谜

波普尔在8岁时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他无法想象一个无限的空间,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是什么东西呢?他去问他父亲,父亲建议他去问一个叔叔。叔叔首先问波普尔是否理解不断延续的数系,波普尔回答说不难理解。然后他要波普尔想象一堆叠着的砖,并且把一块又一块砖加在砖堆上,如此类推以致无穷,永远填不满宇宙的空间。波普尔觉得这个回答对他有所帮助。

其实,很多儿童都有过此类的“问天”之举。人生活在茫茫宇宙,自然而然要去熟悉和理解这个家园,儿童更是如此。关于宇宙之谜,各种自然科学的探索不断地给出越来越多的谜底。但这个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宇宙之谜中最一般的问题便是哲学问题的一大类。

2、人生之谜

一个叫伊安的小孩家里来了客人,其中包括3个孩子。他们爱看的电视节目,伊安不看,而伊安爱看的节目,那3个孩子不爱看。他妈妈说:“伊安,他们人多,你一个人看电视的话,就太自私了。”伊安只好让给他们看。可他很委屈,对妈妈说:“妈妈,为什么3个人的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哲学问题的另一大类涉及人生之谜,问的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准则。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便提出了这类问题,如何分苹果才是真正的公平?为什么我出身在这个家庭而不是那个家庭?撒谎为什么不对?人死后为什么不可以像爸爸出差一样再回来?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做什么才最好玩?他为什么和我想得不同?从摇篮时期到四处游学,儿童无不处在对自己生命的惊讶之中,处在道德的困惑之中,和无数难以选择的诱惑之中,人生问题常常不经意地被提出。这类问题,常因其研究内容不同而归入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门类之中,而里面最一般的问题,最难以用科学来言说的谜,最具个体性和主体性的人生之谜,却总归属在哲学的伦理学领域,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无穷的探讨之中。

3、 文化之谜

哲学问题的又一大类是关于文化之谜的哲学问题,问的既不是人之所在(即宇宙),也不是人之所是(即人生),而是人之所作(即文化)。“文化”的定义有无数种,最广泛认可的一种便是“人之所作”:人造之物。 文化可分三类: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儿童从生下来,就进入了一个充斥着文化的世界。儿童的习得和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经受人文教化的过程。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对他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都是一种冲突,都呈现谜一般的面貌。

三,哲学思维的一般特征

在儿童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呢?

哲学是一种探究的活动。与科学、艺术和宗教各种活动相比,在哲学活动中,思维的重要远远超过观察、操作、体验、信仰等等,经过哲学的思维途径,真正的哲学问题才得以提出。与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相比,哲学思维从特征上和思维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1、“思”与“问”的一致关系——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

哲学起源于惊讶,起源于对现存答案的不满。这种惊讶和不满如果形诸语言,就成为问题,而这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维的过程。

在哲学探索中,问题对这门学科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它学科中问题对于其所属学科的意义。而提出一个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哲学史的(往往也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转折点。柏拉图说的存在问题,奥古斯丁说的时间问题,这两个问题很少有人觉得是成问题的,但它们都是绝顶重要的哲学问题。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就是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哲学问题很难得到明确的回答,哲学史的很大部分是由新问题的出现、新老问题的更替、老问题的提法的改变等等构成。

所以,提出哲学问题的最重要条件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关键是要追求根据、追求理由。对于哲学的批判精神,著名哲学家罗素有过精当表述:“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它寻找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只有在批判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出现拒绝它们的理由时,才接受它们。”

以上所说的儿童的宇宙之谜、文化之谜和人生之谜,就是关于宇宙、文化和人生的根据和理由的问题。而儿童自身知识储存量的不足,使他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提出这类问题,在提问和追问之时,他就是在进行一种哲学思维。

2、 “思”与“辩”的内在关系——哲学思维的重要通路

这里的“辩”就是对话、讨论和争辩,也即上文所讲的“批判”。不过“批判”可以是独白式的“思辩”,也可以理解为对话式的争辩。而在哲学的智慧探索中,后者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一般我们讲哲学思维是“思辩”型的,就是讲“思”与“辩”两个方面。思维无处不在,而个人的能力总是有局限的,“智慧的分歧”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认识不辩不清,真理不辩不明,就是讲争辩的争辩对于智慧探索的重要性。哲学中的“辩证法”一词就是从古希腊语的“谈话、论辩”演化而来,不仅含有批判、否定的意思,还包含不同意见的人讨论、对质的意思。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探究方法,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我们小时候学过“两小儿辩日”,其实儿童的辩论时刻是最常见的,在自言自语和论辩中不断地澄清概念,改进认识,甚至抛弃前见。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是“有吸收力的心智”,不是单纯地讲被动地吸收,主要也是指经过儿童自己检验后的吸收和改进,往往就是在辩论和自辩之后。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包含四个方面: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在揭露对方意见的矛盾后,从我们日常经验中引出某种朴素地存在于意识之中的普遍之物。所谓“归纳”、“下定义”,就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性。

3、 思”与“史”的密切联系——哲学思维与哲学传统

与科学问题相比,哲学问题通常是无法得到确定无疑、人人心服的解答的,因而作为对哲学问题的回答,哲学观点并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很快要么成为常识,要么成为谬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同一个问题本身也可以有多种理解。哲学问题的根本是人的问题,而人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文化之中的。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知识背景、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下,同一个问题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来。哲学问题不仅是古老的,而且是常新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哲学问题常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提出“何为仁”的问题,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讨论的“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千百年来哲学家们都在思索,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内涵。学自然科学的学生(研究科学史的除外),可以不必去读牛顿、拉瓦锡、达尔文甚至爱因斯坦的试验报告,只需读一下当代人写的反映当代水平的教科书,就可以知晓所学学科的知识概要。

而和哲学相关的学习,却需要了解哲学史上的伟大著作,古老的哲学问题是开放性的、超越历史年代的,那些哲学伟人的思索也是超越历史年代的。每一种哲学思维都是在哲学史的一个环节上,都是从传统中来,又汇入人类智慧历史的洪流中去。

儿童面对一个无限开放的未知世界,他们可能横向地展开哲学史上的任何问题。哲学史上对人的异化问题的思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弊端显露之后,而当代的儿童则很容易就提出“电脑和人脑一样吗”,“人为什么不能像机器人一样不知疲倦?”

对于儿童,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去了解哲学史;但作为具有儿童哲学观念的老师,则有必要了解一些哲学史的知识。在面对儿童的问题时,你可以辨别那些是具有讨论价值的哲学问题,虽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复,但以前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你深入引导儿童对这个特定问题的持续思索。

4、 “思”与“诗”的紧密结合——哲学思维与审美体验

一般来讲,哲学要用抽象的概念思维,要进行抽象、分析、概括、推理、论证、反驳等,而审美活动则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需要创造意境、创造形象。但哲学思维与艺术家思维是有共同之处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不仅探寻真的知识,而且要探索真的哲理或智慧。智慧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就在与它不仅涉及事实,而且涉及价值。不仅涉及真的价值,而且涉及美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理想。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一定是生动的,形象的,不仅诉诸人的理智,而且诉诸人的意志和情感。在哲学中,感染力和说服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最好的哲学,是把这二者统一的哲学,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

另外,从创造性来看,哲学创作与艺术创作比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相比,前二者同创造者的个性都有更密切的联系,而个性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的创造活动中,不仅思考,而且体验。二者所用的表达工具不一样,但哲学的思维与审美的体验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在哲学史上,大哲学家与大艺术家(作家、诗人)一身兼二任的人不少,如庄子、尼采、卡缪、萨特,而20世纪的哲学家倭铿、柏格森、罗素都曾戴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儿童的哲学思考常常发端于日常生活之中,前进于想像世界之中,他的哲学追问,往往是依托于思维的无限遐想。这个想像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儿童文学中,随处可以发现儿童的哲学思维的影子。《艾丽丝梦游奇境记》深得小朋友的喜爱,里面就有多处渗透着哲学思维,当艾丽思听说自己只是国王梦里的一个东西时,非常害怕而且愤怒,害怕国王醒过来时自己就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梦境与现实的区别问题。

四、哲学思维方法

哲学像其它学科一样也要进行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比较、归谬等思维方法,也要运用夸张、嘲讽、隐喻、强调等修辞手法。但相比之下,以下思维方法比别的学科里出现得更频繁一些。

1、区别范畴

范畴是人们据以把握客观世界、表达主观世界、协调主体间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视野和角度。人进行哲学思维意在弄清楚人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已经在使用的各种范畴,而且发明新的范畴,做出新的范畴区分,以此来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混淆范畴的错误,区别范畴就成为哲学思维的重要任务。

例如: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善,追求快乐就是追求善,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愿意选择快乐。然而,若进行范畴区分便会发现,这里把一个心理学事实(快乐)和一个伦理学价值(善)混同起来了。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是两类不同问题,从一个事实判断(“是什么”)推不出一个价值判断(“应当做什么”)。混淆了这两个问题,其结果是“自然主义的谬误”。

在儿童的言语中,我们常会发现诸如此类的哲学思维方法。虽然他们不懂什么范畴的概念,但很明显地已经在进行范畴的区分了:

早餐时进行了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的母亲抱怨 “人们制定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1个月)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维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

很明显,这类丹尼斯在试着对桌子、椅子、杯子和时间的早迟做范畴区分,认为前三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而显然,时间是不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的。我们知道,在名词类别中,前三项是具体名词,而时间是抽象名词。丹尼斯没学任何语言学知识,却能自发地运用哲学思维来进行范畴区分。而这种哲学思维,也正是值得儿童哲学试图去引导和发展的。

2、 处理矛盾

就哲学本身的思维来说,处理矛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哲学所以研究的问题往往其本身是有关宇宙、人生和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矛盾;它们之所以是“宇宙之谜”、“人生之谜”和“文化之谜”,就是因为它们常常同时包括两个根本对立同时又相互依赖的方面,无法用简单的形式逻辑思维加以解决。而这一类矛盾在哲学中称作“辨证逻辑矛盾”:。另一方面,哲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依靠主体个人的思维和主体之间的辩论,而我们要进行思维和辩论就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如何处理广义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矛盾,是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哲学不仅要处理具有客观根据的“辨证矛盾”,而且要处理作为思维错误的“形式逻辑矛盾”。

辨正逻辑矛盾:推理时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所引起的矛盾,称为辨正逻辑矛盾。

形式逻辑矛盾:推理时不顾形式逻辑的要求而引起的矛盾,成为形式逻辑矛盾。

3、 驾驭无限

无限性在哲学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一方面,哲学的对象是整个宇宙、整个人生、全部文化;无限性可以说是哲学之对象的一个内在部分。另一方面,哲学比具体科学更多地借助于思辩,而思辩要遵守逻辑规则,就必须避免无穷倒退(或无穷递进)和无限循环这样的逻辑错误。而避免这些无限性导致的错误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借助于辨正思维,看这种思维的无限性的出现有无客观根据。

无穷倒退,就是论证中的一项要求引出第二项,第二项又要求引出第三项,如此以致无穷。

无限循环,指论证中甲项预设乙项,而乙项又反过来要求甲项,如此以致无穷

从上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在他们的思维里,有很多哲学问题、哲学思维及哲学思维方法的萌芽和运用。我们要了解儿童与哲学的关联,从而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即儿童的哲学问题。也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进一步发展哲学思维,成为真正自主的智慧的探索者,即进行哲学训练。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我们作为成人,也才能更为系统地整理和儿童相关的各式理论,丰富对儿童的系统研究,即儿童的哲学。

儿童哲学何以存在?

在绪论中,我们从哲学的角度透视儿童的诸多现象,了解到儿童事实上在进行着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在做很多和哲学家相似的事情。从研究上看,这主要是一种对现象的解读。

那么,儿童为什么具有这些哲学思考的能力?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何以如此丰富?对此问题,一些研究者从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角度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第二章中,就对这些研究成果做概略的介绍。研究表明:

(一)从生物学角度看,个体发生与类的发生具有一致性;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由此推论个体与类的精神发生方面也具有一致性。那么,儿童的哲学就具有先天的依据了。儿童是带着先天的丰富思想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

(二)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个体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近乎全开放的性质,这种生物学原因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在童年期,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游戏和教育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由此,儿童先天的哲学潜能在游戏和教育中能得到发展。

(三)从心理学看,个体精神成长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是有阶段性特征的。所以儿童的哲学思想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

(详细的介绍,以及对ᅳ些儿童的哲学思维具体例子的分析,略。有兴趣者可在网上搜索《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

附:《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作者:曹彦杰 2009-09-18

儿童能学哲学吗?

儿童能学哲学吗? 许多人这样怀疑。 但是前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教授李普曼博士(Matthew Lipman) 却认为, 儿童不但能学哲学, 而且, 哲学与走路、 说话是一样的, 是人之初就该学的。 在他提出这个论点之前, 德国哲学家雅士培(Karl Jaspers) 在《智能之路》一书中就已经表示。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然而在岁月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受到适当的照料, 这种最高层次的思考才渐渐消褪。 李普曼博士提倡儿童哲学, 就是希望让儿童的这种高层次思考、 与他们与生俱有的, 对宇宙、 自然、 人及价值的思考兴趣、 上下自由思考的综合能力, 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儿童哲学是什么?

儿童哲学课程进行的方式是由教师带领团体讨论, 让孩子以合作的方式一起思考他们所关心或有兴趣的问题, 形成探究团体。 儿童哲学期望透过成员间的合作及互相帮助, 培养儿童推理、 判断与创造的能力, 同时教导儿童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合理地评断他人的意见。 儿童哲学更希望能让儿童养成随时反省以及检视自己的思想, 为自己思考、 寻求意义的态度。他认为好的思考不仅应该具有批判和创造性, 也要是关怀性的思考。

小孩像哲学家一样, 对自己说的话感兴趣, 爱去玩语言的游戏。 人也不必是哲学教授,才会对哲学问题有长久的思考。 哲学始于惊奇, 而孩子处于好奇惊异之心最活泼时, 应该是哲学播种的最好时机。 哲学不应该只是艰涩的名词及想不通的吊诡而已。 孩子能够思考, 也需要发展并藉助与他人对话来发展讨论的能力, 以帮助自己做自主的思考, 而这些, 就是儿童哲学的目的。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 是由美国的李普曼教授于 1970 年左右创立的。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逻辑时, 他发现大学生的思考技巧非常的薄弱, 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适合学龄儿童的思考技巧教材与教学方法, 以弥补在教育过程中常被忽略的思考训炼。 儿童哲学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1974 年纽泽西州立蒙特克尔学院成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IAPC), 由李普曼教授和夏普教授主持, 继续相关课程的发展与推广工作, 提供师资培训。 国际儿童哲学会(ICPIC) 每两年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国际会议, 世界各国的儿童哲学教育工作者在会议中分享研究及教学的经验, 学会并发行英文期刊:Think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Analytic Teaching 及西班牙文的期刊(Aprender a Pensar) 等。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儿童也是ᅳ个小小的哲学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