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打压曾国藩,曾国荃与左宗棠联合“胁迫”慈禧换掉湖广总督!
同治三年,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慈禧开始对湘军着手布置“逼宫”裁军。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裁军是曾国藩早就预料的一桩结局。但是曾国藩没想到慈禧“逼宫”的手段如此高明,把矛头对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
曾国荃不但手下吉字营被慈禧污蔑成有“叛党”,而且攻克金陵之后,私分军饷也犯了大罪。面对这种逼宫的手段,以曾国藩忠厚的性格,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但是,曾国荃是曾氏家族中最刚烈倔强、脾气火爆的那个,他不但一身江湖气,而且还是被逼宫的当事人。虽然表面不敢对慈禧有任何不满,但内心早已骂遍了慈禧祖上十八代。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就是裁军嘛,裁吧。
因曾国荃吉字营最为勇猛,也是被慈禧污蔑叛党的集火点,自然裁撤的最为凶狠。曾国荃是个讲江湖义气的汉子,舍不得兄弟不说,慈禧裁军居然没给多少遣散费,大多是空头支票。
被迫轰走出生入死的兄弟,让曾国荃感觉颜面尽失,心生愧疚。他内心中五味杂陈的心情,都已经化作一腔愤怒埋藏下来,随时可能爆发。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曾国藩虽然裁了军,但是根基还在。两广地区依旧是湘军的地盘,湘军一日不走,他们就依然占据着大清的经济命脉。
慈禧是个小家子气的女人,不会讲君子大义,只想保障自己的至尊权力不受任何侵犯。凡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必须要拿到“高枕无忧”的结果才可安睡。
为了杜绝后患,慈禧让曾国藩北上剿捻。
这是什么概念?
只剩三万军马的湘军已如残喘的老兵,强行面对二十万捻军大敌,对湘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慈禧呢?放着与日扩充的淮军不用,专用湘军,其中二次打压湘军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
曾国藩自然是要遵守皇命的,只能乖乖放了两江总督的位子,北上剿捻。湘军这点人马如硬抗捻军,无疑自寻死路。习惯结硬寨打呆仗的曾国藩制定了作战方案“河防大计”。
什么是河防大计?其实就是构筑层层联动的纵深防御线,以守带攻。
既然战略是以防御为主,那最重要的点就是后勤了。李鸿章接任两江总督,算是有了后勤保障。但是曾国藩认为,如果此时只靠两江,那最湘军未来发展不利,毕竟李鸿章已经接任江督。如战争结束,湘淮两军共处一城的局面对湘军整体来说不太划算。
于是曾国藩决定向慈禧“要地盘”,为了长远目标,此地需无论政经,都要靠得住,而且人也得靠得住。所以曾国藩希望曾国荃从山西调任湖北,为湘军的明天打好基础。
曾国藩上书慈禧,自己后勤所需甚巨,希望曾国荃去湖北为自己捯饬后勤。慈禧希望打压湘军,但更希望剿灭捻军,所以对曾国藩上书一事,并未迟疑,况且湖广总督是官文,乃是皇家近臣,也好时刻监视曾国荃一举一动。
慈禧的算盘打的非常妙,他以为把曾国荃调到湖北是关在了笼子里,实则慈禧错误估计了曾国荃的性格。
湖广总督官文是谁?一位善于做官,但无才德的“家犬”,对皇帝忠心耿耿,但是私下索贿甚巨,练兵也一事无成。最重要的是,官文是慈禧派来诬陷曾国荃手下有“叛党”的人。
在即将调任湖北巡抚的曾国荃看来,官文这个人,于公于私都得铲除。于公,对湘军扎根湖北不利,于私,对曾国荃有深仇大恨。被慈禧裁军诬陷的怨恨一并上来,他认为,此人是决不可长留的。
曾国荃激进,但曾国藩保守。远在外地剿捻的曾国藩劝告曾国荃先要跟官文搞好关系,稳定自己的根基,不要太过激进,先从长计议。
曾国荃虽打仗很有一套,但是官场资历太浅,藏不住一点火气。渐渐,他与官文矛盾越来越大。终有一次,曾国荃私裁官文招募的5000勇丁,矛盾算正式爆发了。
官文看到曾国荃难服管教,自然会对慈禧上报曾国荃的情况。慈禧听说曾国荃不受制约,自然也不再把曾国荃留在湖北,索性把他调到曾国藩的前线,兄弟俩一起剿捻。
曾国荃的怒火刚出来,慈禧的一道圣旨也如一捆干柴扔到了曾国荃身上,顿时火冒三丈。无法找慈禧出气,难道还搞不定一个慈禧的“家犬”吗?
于是曾国荃上了一道关于官文贪污受贿不作为奏折,请慈禧撤了官文的官。这道奏折在曾国藩眼里,也着实做的太过激进,而且容易把自己陷于险地,只不过在曾国藩知晓之时,曾国荃已经上奏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就是曾国荃。慈禧对自己的人自然爱护有加,但是对于曾国荃的奏折又不能假装视而不见,于是命钦差前往湖广调查。调查结果在意料之中,没有一点关于湖广总督官文的劣迹。
此时,都察院开始弹劾曾国荃,说曾国荃乃为“诬陷”,应当“反坐”,而且恃才傲物,应当惩治。
曾国荃想给别人挖一道坑,结果自己掉了进去。于是慈禧顺势往坑里埋了些土,让曾国荃陷于被动。
慈禧并不敢直接埋死曾国荃,毕竟曾国荃是功臣,曾国藩正在剿捻,下手不宜太重,所以准备给曾国荃一个降二级的处分。
处分不大,充其量算买个教训。但曾国藩可不这样想,毕竟“乃弟”,骨肉至亲,而且涉及到的是湘军后日之安危。如果曾国荃受到处分,湘军的势力也就随之减弱,这不是曾国藩想看到的结果。
于是曾国藩开始着手救援。
谈判是有技巧的,如果顺着慈禧的路子走,那充其量保住曾国荃的官位,算白忙活一场。如从官文入手,则会占据优势。
这时候曾国藩开始请左宗棠帮忙,为何是左宗棠呢?
因为左宗棠的楚军也身居前线,平剿回民之乱。湘军集团虽然分散,但基本利益还是一致的,毕竟都是自强自立的民兵组织,面对慈禧的打压,左宗棠必定伸出援手。
这样一来,湘军剿捻,楚军剿回,用两处吃紧战事共同“挟制”慈禧,那此举必胜。事情按照曾国藩计划发展,左宗棠上书对官文一顿指责,指出官文的劣迹。身在前线的左宗棠,显然比其他人奏折更有分量。
就在这时,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预料的举动。
左宗棠上书后,紧接着曾国藩也来了一道奏折。左宗棠是弹劾官文,而曾国藩是保官文。
这时曾国藩的聪明之处,对局势的拿捏恰到好处。如曾国藩也上一道弹劾奏折,官文必倒,但也宣示着湘军跟慈禧撕破脸皮,不容慈禧家臣。
上一道保官文的奏折就不一样了,曾国藩先亮出左宗棠,这就代表在理上、在势上,都在亮出了自己“硬”的一面,然后在来“软”的一面,请慈禧对官文“从轻发落”。
这样一来,则是跳过了审查官文的步骤,直接到了“量刑”的地步。也像慈禧暗示,自己只为弟弟弥缝,没有过分要求。
慈禧对这一软一硬,只能生吞硬咽。她也知道这二人是在用战事要挟自己,但是也无力回天,毕竟人家占了理,也占了势,如不想撕破脸皮,只能牺牲官文。
最后慈禧撤掉了官文的湖广总督职位,对曾国荃未加任何罪责。
而湖广总督的空缺,则落入李瀚章之手。(李鸿章之兄,曾国藩之幕僚)
在此次湘军的反击战中,曾国荃虽唐突冒进,却得益曾国藩调度周到,左宗棠辅助有力,也算是因祸得福,比预计快一步得到了湖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