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悲悯”、上帝的“爱”与孔子的“仁”
今天和闺蜜畅聊一晚上。像我这种对精神共鸣要求很高的人,能找到一个可以闲聊自己的胡思乱想的朋友,真好。可以在一起无所顾忌地谈人生、谈理想、谈意义、谈感情……
我可以与她说我为什么恐婚、可以与她说我如何和我父亲和解;她可以跟我说她原生家庭的苦难,边说边哭我也不会judge,这种开放式的关系和互动,是相互的滋养啊。中间就谈到其实闺蜜的父亲是个家暴男,按很多的故事走向,闺蜜在这种家庭长大,会很容易“长歪”,变得怨怼天下,心生仇恨。但她偏偏出落得善良动人,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与父母和解。这样的感悟能力,是很少见的。我觉得是因为她有一种将很多的苦难幻化成成长的力量,去理解并包容。
其实我身边还有一个人也有着这样的能力,就是我最亲爱的老妈。我也常常与她讨论对事物的看法。
今天听老妈说,爷爷近期对着姑姑的男朋友,唠叨奶奶曾经年轻时候对不起他的事情(这确实让人震惊和恼怒),但不知为何我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只升起了一种悲悯。对爷爷、对奶奶、对姑姑和对姑姑男友的悲悯。因为今天爷爷刚从老家赶来过年,下午我陪爷爷去逛超市置办年货,下午又去爷爷家帮他装上了小米盒子、踢脚线暖气片,还设置好了联众麻将供他消遣,他也给我带来了他写的回忆录。
中午老妈说到爷爷的事儿的时候,我提起了佛教里的“悲悯”这种情绪,说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好似能化解掉一切的情绪。让我听到爷爷的故事的时候,我感受到悲悯之后,甚至无法生气。喜怒哀乐,遇到悲悯,好像都一瞬间没了力气。老妈当即回应,觉察到其实佛脚的“悲悯”与基督教的“爱”、儒家思想的“仁”,都是同一种状态、一种态度。
确实。当我们带着佛的“悲悯”、上帝的“爱”与孔子的“仁”去面对众生,幻化出的稳定情绪真的是难能可贵的力量,是一种稳定的力。希望我在未来遇到种种困顿、委屈、灾难的时候,也用这种稳定的力,度过层层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