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诗随笔散文心情随笔

“故事”的以前和以后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5人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桌子上放本书
文 | 触角

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很佩服一种人:就是会讲故事的人。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和爷爷奶奶睡在一起,因为在他们那里可以听到很多故事:有哲理的故事、神话故事等各种故事。那时候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每天晚上都要听着爷爷讲的故事才能睡得着,一个故事听不够就让讲两个,两个故事听不够就撒娇让讲三个。不知不觉间就连博学的爷爷也没办法满足我听故事的要求,等他讲的故事渐渐穷尽的时候,我就开始长大了。

我清楚地记得,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故事了。

当时写的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主角有蝴蝶、蜻蜓等昆虫,当时灵机一动很生动巧妙地把它们主角、配角分配好角色和任务就顺利完成了一篇励志小短文。

被语文老师看到后,他便让我把自己写的故事用粉笔抄写到黑板上,我当时还颤抖着写完每个字,直到走下讲台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以为写的故事要被批评当作反面教材演示给同学看。

没想到的是,语文老师竟然表扬了我。说这是他见到的班里写的最好的故事。

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语文老师也一直没换,他的名字叫做宋清海。让我每次写作直接去黑板上写,写完直接当作范文并让同学们抄下来模仿的人,也是他。

我一直很感激他也很感谢他,因为他是我写作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爷爷给了我故事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而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教会我怎么去运用这一切。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叫做王辉,我第一次写演讲稿,她说我是班里写的最好的、最让人感动的作品,最后一次的语文成绩差三分满分,她还带我去她的家里分给我好吃的。

初中七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叫做董生志。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有三个笔记本:一个叫做读书笔记;一个叫做积累摘抄;一个叫做作品集。

三者的功能分别是读书、摘抄和写作。

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至今。

董老师是最懂我的老师,他人很好、对我也很好。每当写出一篇文章的时候都会得到他的夸奖,那时候觉得作文本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是一个在学校开小卖部的语文老师,那时候他开始夸我懂得呼应和用景物来让文章变的深刻了,后来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换掉了原来的语文老师,他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而且给了我们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每个同学都喜欢他的课,他教会我写作要含蓄且有深度。

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我才有第一次机会投稿,第一次获得的稿费只有20元钱。其中用10元买了一箱雪糕分给班里的同学,另外10元上交给了家里。

初三遇到的语文老师是最宠我的语文老师,或者是作为语文课代表的缘故,反正我觉得那时的各科老师都很宠我的(这样说貌似有些欠揍,但是事实。初三是我发表文章最多的时候,每次投稿都会中,也偶尔会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者稿费。

到了高中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的参加比赛、发表文章。其实从来不希望能通过写作这件事情获得什么物质上的奖励或者名誉或者以此为基础去上一所更好的大学,只是希望,它能永远是一种纯粹的爱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