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不难

豆瓣,那个很有调性,也很性感的慢公司

2016-12-10  本文已影响14人  原来你是南方姑娘

豆瓣,那个很有调性,也很性感的慢公司

01.

前几天,为了在城市广场附件找租房,我重新打开了豆瓣,登陆了我的豆瓣账号。我惊讶地发现,从2011年到现在,豆瓣已经陪伴了我整整七年的时间了。

前三年,我常常游离于豆瓣,写着那些单薄的文集,跟那些不知名的朋友互换着明信片。整整跟他们换了几十几百,才想起我高中喜欢去收发室里面呆着,尔后满心欢喜地把来自各地的明信片夹在书里面。

还有一些组织,他们在这7年的时间里面,不间断地给我发各种活动邀请。他们还不停地守着那个根据地,而我却离他们越发地远了。我骨子里面的东西还是存在的,我爱那个地方,充满文艺气息的当年。

各位组长,别来无恙,我回家了。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02.

我记得那时候,我上高中,一周只能回一次家,一周也只能更新一篇文章,发一次广播。所以,那时候的文字,总是在我字斟句酌当中诞生,我生怕哪一处描述不能精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文章也会因此沉浸在一种冗长的状态下。

这种时不时写点“认真表达式”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可能也只有早期的豆瓣才会大量存在着这样的内容。

很多人喜欢聚集在豆瓣里面,因为那是个很有调性,也很性感的豆瓣。

而我喜欢的,是豆瓣的那份坚持。

03.

在豆瓣里面,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内容,都只能使用小五号宋体字,甚至连一开始都不能配图。

在豆瓣里面,都秉承着小组自制的理念。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管理规则,还有文化核心。

在豆瓣里面,少的是商业化,多的是用户体验。创始人啊北宁可决绝金额高昂的广告主,流量主,也不会放弃提升用户体验。

这么多年来,2005年出生的豆瓣,一直是PC时代文青聚集的理想乌托邦。至少,我觉得是这样。

04.

2012年的豆瓣,它7岁了,那时候的它,那真是一个神奇而又充满了魅力的地方。

那时候的豆瓣,活跃着作家安东尼,张佳玮,陈柏霖,留几手,甚至是罗永浩等人。

那时候的豆瓣,留迹着很多神奇的小组。例如北京吃喝玩乐组,高压锅组,逼组,几个每个小组都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又可以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

那时候的豆瓣,总是能让你听到一些高逼格的歌曲,并不像现如今的QQ音乐,网易云音乐,总是给推荐各大流行歌手。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当时的互联网满天飞的都是“豆瓣评分最高的100部电影”“豆瓣排名前十的好书”。那时候豆瓣这个名字,没有一个年轻人不知道。

亦或者说,那时的豆瓣,是一个有趣高逼格的地方。遍布着无数有趣的人。而我也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趣友。

比如Jane Austen,十七号信箱,生于1993的我们,交换明信片,我们都爱黑白明信片,等等。虽然现如今的我,已经淡淡隐身于这些小组,甚至有些已经想不起当初加入的原因了,但是时间没有骗我,那是我的青春

05.

只是,2012年之后,豆瓣再也无法超越自己曾经的顶峰了。

豆瓣成名之后,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这意味着,有很多人的加入,使得那个原本精英文青汇聚的地方稍稍变了样。一方面,新用户的大批量流入,而另一方面,那些核心的文青流失。如何保持原有的那种精英化小组氛围,是当时的最大问题。

某种意义上,豆瓣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再经典不过的典型互联网社区的路径,并不是靠推广和广告,而是纯粹地依靠社区小组氛围的营造,优质内容沉淀来驱动的。

于是乎,豆瓣团队就开发了格式各样的APP,豆瓣小组,豆瓣广播,豆瓣FM,豆瓣阅读等等。可是一下来衍生了如此多的APP,长期这样的切换让用户很不爽。

后来,有了现在的豆瓣APP,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瞬间重回了当年优质的用户体验。

虽然,2016年豆瓣的关注度没有微博、微信那么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豆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印证了一个拥有千万用户数量的成熟产品在其用户活跃度开始下滑时,想要转型,想要探索,想要创新,是一件多么痛苦和艰辛的事情。

各位,豆瓣是一家“慢公司”,它沉淀着各种优质的用户和内容,它需要一点时间。

无论如何,祝福豆瓣。


图片来自南方姑娘 早起团 | 早起打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