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读书笔记|《回答》北岛 不需要你理解的诗人
说来惭愧,虽然身为文科生,但是在上大学中有关的课之前,对于北岛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名字。好像是一个诗人,什么时代的?不知道。和贾岛有什么关系?不知道。知道看到《回答》这个诗的题目,看到那句非常著名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才突然意识到,“哦,原来这句话是出自他的诗作啊。”
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介绍了与北岛息息相关的民刊对于老师介绍的诗歌民刊,我更是更是知之甚少了。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名词,之前也没有阅读过这样的一类杂志。 所以在课后有去仔细看一些北岛的诗作,主要还是老师课上讲的《回答》这首诗。对于民刊,通过老师在课上对民刊历史的一些介绍,对于什么是民刊,民刊为什么产生,民刊的发展,现在的大概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有了一些了解。
在之后读北岛的诗作的过程中,我回想起了高中时候的读诗经历。在学校里老师当然不会讲和书本无关考试无关的知识。有一次在学校门口的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席慕蓉的诗集《边缘光影》,对于这个诗人,我仅仅读过她的一些小散文,没有读过她的诗作。刚好这本书封面简洁清新,又薄薄的一本,很趁手的感觉,就买了下来。放在床头,但是在高三的一个学年还是没有读完这本薄薄的诗集。这恐怕是我读过的唯一一部现代诗的诗集了。再加上课本里选的《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信未来》《错误》《雨巷》《断章》《六月,我们看海去》,这就是我读的所有的现代诗了。真的是掰着手指头都可以数得清楚。
在大学中,因为专业的关系,对于中国当代的诗歌的兴趣好像忽然多了一点,所以我开始看北岛的诗作。
在他的《回答》里面,我对这样一句有所感想。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从上边的冰川纪和冰凌来看,他们是有逻辑上的联系的。知道这是一种比喻,也可以大概了解到这个比喻的意思——上一个荒谬的时代结束了,可是还是有一些残存。但是在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好望角和死海好像并没有什么客观的联系。对照前边两句的意思来看,“好望角发现了”应该是在陈述一个好的现实趋势,后边一句“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是对现在荒谬现象的质问。终于明白了,原来北岛理解的好望角和我理解的好望角不一样。他的好望角象征着希望,是和把风暴角改为好望角的迪亚士一样。死海象征着死寂。我印象中的好望角代表着风暴,死海只不过是一个盐度很高的内陆湖。还是要理解诗人的想像啊。
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点我想记下来。 一是老师提到北岛的作品是不能用方言诠释的,这个把诗作用方言表达的看法,我之前是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是自己想到诗歌还可以用方言来诠释了。老师也有说,是不是不能用方言诠释的诗就不是好的诗歌了。我的想法是,诗歌的美可能不仅仅有声韵美吧,还有其中带有的意象组合出来的意境,诗人的思想等等都能够打动人心吧。 其次,老师在课上很直接地说:“高中的时候老师教导学生都是怎么重复别人说的话。”这一点我真的是举双手赞同。到高三的后期,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套路是这样的:看别的同学的高分作文,学他的立意和结构;到中国知网上找一些对于中学生来说“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这样类型的素材,往已经安排好的文章结构里塞。这样的写的话,如果字再好一点,70分满分的作文可以拿到59,60分。训练做上几次,就会有日渐熟练,高考作文十拿九稳的感觉。当然,这种模式的确是让我们在模拟考试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作文成绩,但是2017年高考的题目竟然不是之前我们反复练习的奋斗啊,亲情啊,文化传统啊这样比较抽象范围很大的题目,而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意向“车”。
现在的我已经结束了高中的追求分数的生活,但是我好像还是不能说出仅仅属于自己的话来。在生活中,我是一个话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说到就完全停不下来。但是现在回头仔细想想,所谓我的话,其实不过是在重复我所看到的东西。比如说我比较喜欢的动漫,真正厉害的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在看这部动漫,又花了很多话语和别人讲述这部动漫如何好看的我,而是那些主创团队。我只不过是一个浪费了很多时间的宅女罢了。虽然我所重复的这是口头上的话,在笔头上写下来的文字,情况也大致如此。这样的我,也不是很悲观啦。因为至少我知道了这一点,而且我还有时间去改变。去读别人的才思,去换一个方向来思考。说出自己的话,也许不那么完美,但是足以打动人心。
老师也在课上说,诗是个人和私密的,但正因如此,诗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北岛这一篇《回答》的初稿《告诉你吧,世界》似乎是一首并不完美的诗作,随便就可以挑出一些毛病,但是它仍比最后精心修改好的版本,更能打动人心。北岛早期的作品很多都包含了一些政治的暗喻,“是对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这种语言的风格始终伴随着北岛这一代诗人的一生,就像是寄居蟹的壳,虽然笨重,但是失掉它的话,就不成为自己了。现在的北岛当然也深知这一点。我的理解就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原因和结果,个人的经历当然会影响着个人的内心,而我们可以通过反映诗人内心的诗作看到这样一种结果。 感觉欣赏诗就像是欣赏画一样,我们大可不必揣摩作者的意图,不要深究为什么用这样的颜色,为什么画在这个地方,我们只要感受就好。作者根据自己的内心创造出了作品,我们欣赏时在心中重建的与原本的是否是一样的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有所共鸣,既使于我们位于同一振幅的不是作者的本意,那又何妨。 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北岛受到叶甫图申科《娘子谷》的影响,还为我们播放了同名的交响乐,同样的音乐形式的《一切》。这是一种新的对于文学的理解方式,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