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英语最初是五年级开始学的。我并不是天才型选手,学的时候输在起跑线上,对着音标毫无办法,单词也像一块块的石头扔进大海,只激起一点浪花也没有运用的下文了。导致考试成绩太差,还被老妈锁在房间里啃书。啃书的那天,心里就祈祷,天啊,究竟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这该死的外语折磨?
后来,上天好像感应到我的号召。到五年级下学期,整个人的语言学习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了,念着那些国际音标耳朵仿佛特别有感觉,对那些语法与单词像读懂了游戏的规则,用起来得心应手。慢慢地,我爱上了英语,甚至觉得学好它相当于学好一门密码。若是我比其他人学得更多,我既能享受一份领先的自豪感,又能用其他人不懂的单词去编织自己的小秘密。这种想法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一边加深了我对英语的偏好,一边促使我学得更好。自那开始,英文这一门课,我就从来没有拿过低分,也是我唯一可以始终傲笑人前的科目。
到了中学,英文不只是一门学科了。我渐渐发现,这个世界是很大的,而且英文是理解这个大千世界的一种语言翘板。虽然有翻译,但是掌握了英文能够直接去理解,更快,更准确。这一点,燃起了我对英文的更大兴趣。从一开始的考试科目,渐渐到一种工具,我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母语。
整体来看,听说读写,听读写我都是比较强的,只有说这一关比较弱。一来我不认可自己的声音,认为自己声线细而尖,发音缺乏甜美和圆润,不惹人喜欢。二来身处的环境实在太缺乏可以练习口语的伙伴和情景。所以,口语这边总是停滞不前。另外,听力方面,光靠课堂老师口音浓重的发音和刻板的考试听力是远远不够的,但当时网络还是件奢侈品,怎么办呢?我把目标瞄准了电视。电视有一个台叫明珠台,是tvb的英文频道,上面有很多美国原版电视剧和原声电影,是练好听感的最佳选择。于是,晚上下自修后,趁着睡觉前的一点时间,我躺在沙发上开着电视,闭着眼睛听电视,也算是休息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听力水平也逐渐上来了。高考的时候,英文这一科就考了137分,发挥了正常水平。有点遗憾的是,当时因为太怂了,没有报名去考高考口语。
上了大学之后,很多人以为可摆脱英语考试的苦海。但其实,大学才是要巩固英语的理想时期,考试压力不大了,学习的同伴多了,学习资源丰富了,可谓是遇上肥沃而自由的土地。这个阶段,因为偷得教授老师的一点偏爱,开始注重往学术方向学,词根,英国文学背景,英文写作,英文原著阅读,基本全面开花,甚至物理专业课还开了一门专业英语课,整整一本书都是专业词汇。
大一大二的英文老师比较年轻,虽然免不了为了教学任务,课堂上大部分在拉扯知识点,但是课间都会放一些有趣的电影给我们看。我和舍友最热衷的就是这部分,只是苦于经常陷入去洗手间还是看电影的艰难选择。受她影响最大的是,对英语词根和语法的应用,要注重从历史背景来学。特别是词根,有些来源于拉丁文,有些来源于法语。听她在课堂上信手拈来的例子,真感受到见多识广的力量。
大三选修了英文写作,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阵痛期。我自以为写作还是过得去的,可经过老师的提点,发现自己其实还是很多盲区误区的。比如说,六级作文要求写图表分析,要对应图来分析。而我老是自说自语,经常跑题。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难做到老师说的对点来写的要求,改变自己习惯的写法受到很大阻力。后来,我和舍友互相监督,慢慢也就改过来了。六级得益于此,顺利考了个高分。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四六级。四级及格是毕业的硬性要求。舍友是个英语很厉害的人,心里暗暗与她比赛,分数一出来的时候,舍友考了个650分,高得可怕。斗志一下点燃了。六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考了个渣分。意识到像四级那样盲目乱撞是不可行的了。于是决心建立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写一篇作文。没想到,懒癌的我竟然做到了,即使是课很多的一天,挤出一点时间完成。把一套六级真题做完之后去考试,果然稳稳地过了。事实证明,英语这回事还是得日常坚持和积累。
遗憾的是,出来工作后,英语就逐渐淡出了生活。现在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英文,但对英文的兴趣还是深深扎根心中。家里也买了几本英文原著,比如说《The price of salt》、《The glory and Dream》。生活的烟火味啊,是能把一些学习热情慢慢浇灭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