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水伊人99

《金刚经》里,有一句注解“念起即觉,觉已不随”。

“师傅,为什么对一个人越好,他越不在乎自己呢?”

“你跋山涉水去见的人,不会记得你;他只会记得,自己跋山涉水去见的人。付出的痛苦越深,珍惜的程度才会越深。” ——《一禅小和尚》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还没有领悟到佛的真义的时候,感觉佛和天下百性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旦悟了之后,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人间红尘给掩埋了。众生是佛,是从本质上看待一切;众生是凡夫,是从现象上看待一切。从现象上看待一切就是凡夫,从本质看待一切就是佛;凡夫只能看见凡夫,佛只能看见佛。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情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杀死知更鸟》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杨绛《风》

梵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

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罪与罚》,讲一个人认为只要上帝不存在,杀人就是可以的,是意志的体现。这本书就讲了他真的杀了人之后全部的心理过程,最后发现杀人满足不了人,“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当两个无法相互调和的原则真正相遇时,每个人都会把对方叫做蠢人和异教徒。”即使这些拥有不同原则的人尝试彼此之间进行说理,这种理由也会因为缺乏足够多的共同基础而丧失效力。

经常有人预设对方的认知框架是错的、有问题的,处在一个封闭僵化的(多多少少有点被洗脑造成的)框架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