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我的书
我的小学我的书
我喜欢读书,这个习惯从小就有。要说这个习惯的养成,好像并不是刻意的,我似乎很小就和书结了缘。
记得五六岁时,还没有上学,我就把我哥学过的一年级的语文书拿过来乱翻,然后拿着笔和本子写字,当然一开始什么字都不认识,只是照葫芦画瓢,可画得挺像,得到了我妈和其他人的夸奖,因此劲头就更足了。我妈和我哥在看我写字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教我认几个。所以等到我妈让我干姐姐带我去学校报名上“红儿班”(听起来是“红儿班”,其实就是学前班,不过我长大以后一直都认为大人们说的应该是“哄儿班”)的时候,老师让我从一数到一百,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红儿班”跟一年级学的书一模一样,因为提前学会了很多字,所以学过拼音以后,我是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不记得读过的最早的课外书是什么了,但较早读过的书里,《中国神话传说》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本书没有了封皮和封底,书都破得不成样了,可我却读得有滋有味。《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那上面全有!神奇的传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还有一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就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讲的是一个叫小灵通的孩子来到了未来城市,看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见到的事物。这是一本科幻故事,作者叶永烈在故事里所描绘出的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无疑对我有很大的诱惑力,我想我是那种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对于这种书,是来者不拒的。我记得这本书我也看了好多遍,可是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从哪里来的。
(我读的书应该是下图中的样子)
我的小学我的书说到那时书的来源,其实大多数都是借来的。我家借书最多的是我哥。我哥比我大三岁,也爱读书。我哥借回来的书当然是我俩的共享资源。不急着还的书,他看完了我接着看,两个人都看完了再还。遇到后面有人排着队等着看的书,我和他俩挤在一条凳子上同时读,当然,我哥每读一面都要等等我。我上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哥已经上初中了,借回来的书有好多已经不是儿童文学了,但我照样一本不落的跟着他读完了。现在回想起来,其中有《水浒传》《封神演义》《三侠五义》《岳飞传》。那时没有什么青少年版,读的全是原版,一开始是读不太懂,坑坑巴巴,连猜带蒙,读到后来居然也读得懂了。记得读完《水浒传》,我特别气宋江,都是他,好好地同意招安,弄得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那时对一百零八将是如数家珍,每个人的外号都能张口就来。最佩服的还是《三侠五义》里的展昭,武功高强,一身正气。最难过的就是古灵精怪的锦毛鼠白玉堂,最后竟然死了。看了《岳飞传》,对于岳飞的死更是伤心得要命,对秦桧自是恨得牙痒痒!
我自己借回来的书多是《故事会》《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这几种杂志。班级里有场部机关的同学,他们的家长到外地出差机会多,经常为他们买回这些杂志,只要他们带到学校,能借到的我基本上都借来看过了。通过自己借,我还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等书。至于小人书更是不知道借来看了多少。
还有那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书,现在我想着,应该是我妈借回来自己读的。我妈上过六年半的学,在那个时代的农村里里属于有文化的人了。她那时也喜欢看书(现在改喜欢打牌了),我记得她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然后我爸就嚷嚷:“你不能吃过饭再看哪!”我小学时候看过的浩然的《艳阳天》、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估计都来源于我妈。好笑的是《第二次握手》里面的“丁洁琼”的“琼”字不认识,又不愿意查字典,所以一直都把它读成“liang(第四声)”,因为它跟“谅”字长得很像。上了初中以后,看到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心里不免惭愧起来。还有一本书,前面后面都被人撕掉了,无头无尾,只能从书脊上看出书名叫《武陵山下》,我竟然也读得津津有味。这本书讲的啥内容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但是书里的人把老婆叫成“堂客”,我倒记得清清楚楚。也因为“堂客”一词,我记住了这本书。当然,看得正高兴的时候,没了结尾,心里的那份着急和生气也是记忆犹新的。没办法,就自己创作结尾。小学时期,读过许多的书都是这样的被人撕掉了结尾,于是我就自创结尾,自创的结尾基本上都是“皆大欢喜”式。
我的小学我的书 我的小学我的书除了借,我妈有时也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一点钱来给我们买书。比如《木偶奇遇记》就是我妈给我们买的。没书看的时候,就是看它了,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还买过其他的什么书,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中国少年报》。我依然记得我妈那天从连里下班回家(我妈那时是兵团里的副连长),跟我和哥哥说:“连里有人给伢订了《中国少年报》,说这个报纸怪好的,我给你们俩也订了一份。”我那时三年级,此后,每月一期的《中国少年报》就陪我直到小学毕业。知心姐姐、动脑筋爷爷、小虎子,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成了我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让我知道遇到烦恼该怎么解决。我五年级时,我哥不知道从哪里知道《文摘周报》要问世了,而且还知道这份报纸不错,就禀告了我妈。我妈二话不说,又订了《文摘周报》。记得刚创刊时的《文摘周报》上每期都有各种世界之最,我就找来本子,每期都抄下来,因此了解了许多小说故事以外的知识,真的是拓宽了视野,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在那个鸡蛋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换钱的时代,我妈能省出钱来给我们订报纸,实属不易。
说到小时候阅读的事,不能漏掉我外婆。我外婆是个小脚老太,(要是还活着的话,已经一百零一岁了。)从我出世开始,就到我家来带我。她对我的管理,虽不似旧时的女子那么严格,却比其他人家的女孩儿要严格的多。她是不允许我没事就出去“野”的,除了筢柴。加上我上小学时,还没有实行土地承包制,不用下地干活,所以空余时间大都拿来读书了。
我的小学我的书外婆炒菜,我一边烧火一边读书;外婆让我看着门口晒着的稻子,别让麻雀来吃了,我一边看麻雀一边书;外婆让我择菜,我也可以一边掐豇豆一边看书……外婆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我妈说:“她能读多少读多少。”我妈还说:“她在写作业的时候,你不要喊她做事,要做事等把作业写好了再喊。”外婆记住了我妈的话,于是我又多了空子可钻。外婆喊我做事,我说我看书呢。外婆说:“你作业不是写好了吗?”我说看书也是作业。外婆信了,她不识字,不知道我在看课外书。
没书可看的时候,我可以把《成语词典》翻上半天,词典里解释成语的意思,会引用一些故事。党支部给我妈订的《党员生活》我也每期读。理论知识我读不懂,但是《党员生活》每期都有优秀党员的事迹介绍,那也是故事,可以读。我家还有一本《增广贤文》,没事就翻,时间长了,像唱歌似的,张口就来:“昔日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那时虽然不能完整地背诵下来,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却熟读成诵,因此记住了许许多多日常俗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作文里去。
我的小学我的书
小时候读书的事经常在我心头忆起,如今想来,虽然那时家里贫穷,却没有因此而耽误读书,不能不说要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是我母亲,她为我们读书创造了开放的空间,虽然没有刻意的引导,但是她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我心里种下了阅读的种子。上中学之后,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读过的书也更多,但是读了哪些书,读书时有哪些趣事,记忆却不如小学时期那样深刻。
今天敲了三千多字,来专门讲述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时读书的事情,实在是因为好久以来都有这个想法。今天终于把想法变成了行动,心里颇有一种满足感。
如今已是高科技时代,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电子书籍让读书变得方便快捷起来。想到这,更是要满足地叹口气了!
我的小学我的书我的小学我的书 我的小学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