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4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佛学正念

第四品:妙行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翻译:

佛陀接着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以前存在的现象,都应无所执着地去行布施,也就是说不执着于色、生、香、味、触、法等六尘之相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象这样的去修无相的布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如果菩萨能够不分别、不执着一切现象的相状去行布施,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将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认为怎样样呢?东方虚空的广大,可以心思口议,可以称量大小吗?”

须菩提说:“世尊,不能呀!”

佛陀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上、下的广大空虚可以思量大小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呀!“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一切相去行布施,其所得到的的福德也同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须菩提,菩萨像我所说的那样去做,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觉心中而不动。”

注释:

这里的法,不仅是方法的意思,金刚经中的法,包含的意思有:方法,规则,运行,行动,相的显现等很多意思在里面。

布施

布,是普遍的意思;施,是舍,放下。

布施在佛法中有三种:

(1)、财布施

内以生命,外以财务等来解决众生的苦难,令其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令其摆脱困难。捐助,舍己救人,都是属于财布施。

(2)法布施

用知识来开导众生的迷惑,使其精神得到安定。

(3)无畏布施

以威力来救护众生的险厄,令其远离种种恐怖,忧患。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

色、声、香、味、触、法

色,谓形色;声,各种声音音乐;香,鼻子所闻;味,舌头所尝到的各种味道;触,各种触觉,亦包括男女性爱;法,心的思量比较。

心得:

1、什么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视觉、声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维念头。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并不是要我们在布施的时候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或者屏蔽掉嗅觉、味觉,停止思维,而是要教我们以一种新的世界观去对待自己的布施。这种新的世界观,是一种一元的世界观,在佛学里面叫唯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唯识学的内容。

2、关于唯识学

西方以牛顿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由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组成,被观察者是“客观物质世界”,观察者则是一个叫做“精神”或者“意识”的东西,而且牛顿所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派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互不干扰的,观察者独立于被观察者而存在,反之亦然。这样的世界观叫做二元的世界观。

通过前面描述过佛学中对于相的观点,以及对于我相的观点,我们知道佛学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存在一个独立不变永恒的自我。我相,是缘起的,真正的自我是空性,就像是放映电影的银幕,而我相则是在银幕上生起又灭去的一个个画面。在佛学的眼光中,观察者是基于被观察者而存在的,不存在脱离了被观察者而存在的观察者,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一体的,伴生的,这样的世界观就是一元的世界观。在这种一元的世界观里,佛学把世界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

为了更好的说明唯识学说,这里补充一点基础性知识。

(1)、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官与外在的接触;

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又是为人们所忽略了的,试想,如果没有了一切感觉器官,人类就不能感知任何外界事物,那么对世界的任何认识也都无从谈起了。人类的感官有: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和外界接触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包括痛、冷、热等各种身体的感觉)。以上两句话合在一起引申一下就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任何认识,都是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认识;人类世界的所有知识,都是关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知识和认识。

是吗?不是吗?

仔细想想,应该是的。人类的知识,思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语言之中的名词,形容词,都是建立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觉基础之上的。严谨的科学研究,哲学里面也一样如此。当物理学里面在研究太阳这个星球的时候,所有研究的颜色,温度,体积,辐射,都是以我们的感官感觉或者是感官感觉的延伸为基础的。比如辐射,表面上是我们的眼睛、耳朵所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而是通过仪器观测到的。但是仪器其实只是我们感官的延伸,我们从仪器里面所观察到的,依然是视觉、听觉等。在物理学里面最基础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都是参照我们人类日常感官经验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2)、人类所有知识的积累,都是经验重复的积累;

X事件发生了,Y事件同时或者随后发生,这样重复了一万次或者更多,人类就总结出规律:X和Y有“本质”的联系。万有引力常量为G=6.67x10^-11 N•m^2 /kg^2,每次测量都是这个值,每次测量都是,于是人们就认定这是一个常量。但这个常量为什么是这个值而不是别的,为什么不是8.67或者是10000?人们无从知道,他们每次测量都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就是“客观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也如此,都是大量实验观察的结果,但是能量为什么是守恒的,人类不知道。因为就规律、真理的本质而言,只是人类对于经验数据观察的积累、堆积而已,如果追到最根本,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这件事在有限的观测实验中,总是这样发生。现代物理学研究认为: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作用,总结起来有三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但是: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抑或将来的科学,能够把三种基本的力统一为一种力,那么,这种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力,而不是不存在?事物追到最根本,没有为什么,它之所以是那样的,是因为他被观察到时是那样的。在这里多说一句:信仰也如此。任何“真正”的真理,都是无法被证明的。假设真理“甲”需要A和B加以证明,那么A和B又由谁来证明呢?以此类推,没有穷尽。所以,信仰,只是一种信仰,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

(3)、对所有新事物的解释,都必须以已知知识为基础。

如果让一个几岁大的婴儿坐在大学的教室里面去听高等物理学的讲座,那无异于对牛弹琴,他不会能够理解任何事情,因为教授所讲述的任何术语、名词都是和他现有的知识不搭界的。

人类由解释所衍生出来的一切知识、理论、追根述源,都是以最基本的生活中感官认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是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基础的。

综合以上三条可以得知:

人类所有关于世界的认识,理论,思辨,都是以最简单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基础的;

人类一切的关于世界的描述,都是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描述;

人类对于世界一切事物的研究,都是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研究。

亲爱的读者,你能同意以上三点吗?

同意了以上三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展开对唯识学的介绍了。

佛学里面的唯识学说,正是以这样的基本观念展开的。唯识学的核心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识”的作用和显现,唯识学把识分为八种:

把人的感官分别叫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把可以引发人体感官刺激的外物叫做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和六尘相接触,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上面图中,比刚才所说,多了一个“意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念意识活动。在唯识学里面,意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俱意识,这是它跟前五识同时俱起的活动,比如看到鲜花而产生美好的想法。另一类是独头意识,所谓独头意识是指人的睡梦中,禅定中、恍惚中,精神狂乱中所产生的意识观念。

在六识之外,还有其他两个识:未那识和阿赖耶识。所谓未那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自我感,未那识执着阿赖耶识为自我。所谓阿赖耶识,是人类一切习性的种子库,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在佛学的眼光中,“我”也是唯识的产物。八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构成了自我。自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而是六根接触六尘,在未那识和阿赖耶识的作用下,糅合而成的一个综合的东西。这样,自我的界限模糊了,我和世界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在观察着一个客观的世界。没有我,没有世界,只有“识”。这个世界,是唯识的。

3、为什么佛陀强调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因为所有烦恼的根源,都在于执着有一个独立不变永恒自我的假象,在于把由因缘组合而成的我相,当成了真正的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次心理咨询,当时面对的是一个曾经在幼年时受到过心理伤害的人,成年之后他一直念念不忘那次伤害,始终走不出童年的阴影。有一次他又回忆起过去的伤害而痛苦不堪。

他对我诉苦说:“我受到了伤害!很受伤!”

我说:“你说你受了伤,很痛,那你告诉我,你的这个伤害现在在哪里?”

这人一愣。

我接着说:“你那次伤害发生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的你才不到一米高,现在你已经是一米八的小伙子了,而且那时组成你身体的物质早就不知道循环到哪里去了,所以肯定不是你的身体受到了伤害,那么到底你的伤害现在在哪里呢?”

那人想了一会说:“在我的心里!”

我紧接着问:“你的心又在哪里?!”

那人茫然。。。。。。

我接着说:“既然你连伤在哪里都不知道,何妨放下这一切呢?你的伤害、受伤,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你之所以一直放不下,是因为你一直执着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存在,一直把过去的那个受伤害的当时的我,当成是一直不变的我,你卡在那个假我上面出不来了!组成自己身体的物质,早已循环过不知多少遍了,几个月前是自己身体的那些物质,现在或者在下水道,或者在农田,或者在海洋里,而我们的思维、念头又是一个又一个的生起又灭去,灭去的就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仔细想想,除了我们除了这个身体,和思维里面不断生起又灭去的念头、感受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呢?放下那个虚妄的假我,人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执着于一个标签式的,固定不变的自我,也就是我持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离开了当下,离开了当下那个趋向美好的原动力,离开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禅宗里面慧可断臂的典故:

禅宗初祖达摩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继承人,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就到一个山洞里面壁静坐,长达九年,他在等待那个继承者的到来。

当时,有一个青年叫慧可,他被各种心灵的痛苦所困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遍访了多位名师,而自己的“烦恼”却越来越深重,他简直要绝望了,后来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个神秘的师父,他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师父,当今皇帝曾想拿出大量的金钱给他修一个非常宏伟的寺院,皇帝问他,我这样做是不是有非常的功德,他只要回答说“是”,就会拥有一座像皇宫一样宏伟的寺院,可是他说虽然你这样做,但不会有一丁点儿的你心中所谓的功德,皇上一怒之下,把他赶了出来。现在他在一个山洞里已经九年了,他每天只是静坐,他没有说过一句话。

慧可听了说我不管什么功德不功德,就凭他能一个人保持单独九年,我就一定要向他请教。我的心时刻被烦恼痛苦所系,别说九年,就是九个时辰我也静不下来。

其实,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并不是做什么,而是让你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

慧可找到了那个山洞,他好几次诚恳的求见,都被拒绝了,于是他在山洞外搭起了一个窝棚,时间从繁花盛开的春天一直到了冰天雪地的寒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慧可来到那个山洞外,他跪在雪地上,狠心地砍断了自己的一只手臂,对洞内的达摩说如果你今天还不开口说话,还不出来见我,我就一直跪下去。

达摩终于出来了。他对慧可说:“年轻人,你要向我询问什么?你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

慧可说:“我的心灵时刻被莫名的痛苦和烦恼所系,一刻也不能止歇,请求大师驱除我的一切烦恼痛苦,让我的心灵得到永久的安宁!”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愣住了,转瞬间遂喜极而泣,时下顿悟。

慧可后来成为了禅宗二祖。

这里面的道理,我想和上面所说,应用是一样的。

佛陀教诲须菩提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要须菩提从二元的世界观,从累劫以来形成的顽固的我持之中解放出来。布施,是软化我持的好方法,当一个人通过大量的放下小我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会越来越感受到自我和他人,和环境的一体性,从而离开对于假我的执着。没有了自我,烦恼就不会再有存身之地了。当然,这里所说的放下小我,并不是说要丝毫不顾自己的利益,完全的为了别人着想,这样的观点也是受到佛陀批判的,具体内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说到。

4、为什么要无住相布施?

无住相布施,其实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一个意思,因为色、声、香、味、触、法的总和就是相。布施,而且不住相布施,是消除对于假我执着的有效途径。为什么要在布施的同时强调不住相呢?因为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住相,那就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易了。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当你去帮助一个朋友的时候,心里如果想着,这家伙将来发达了,可不要忘记报答我啊!这就是住相了,这是一种潜在的交易;如果你帮了朋友十万块钱沾沾自喜,帮了朋友十块钱而感到没面子,就是住相了,就是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了;当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跌倒了,瞬间跑过去心疼的拉起他,就是无住相布施了。通过长期的无住相布施(当然不是说不顾自己的乱捐助,这里是说在每一个当下力所能及的,不带有功利心的去帮助别人),人会越来越体会到自我和他人关系的一体化,这样就会逐渐软化对于自我的执着。你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外在的一切(其实外在也是内在,本是同一样东西),当你持续的无住相布施,会让你与外在的关系保持良好,爱与被爱的能力得到提升,渐趋处于一种融入和谐美好的关系之中,这些都是有利于驱除对于虚妄自我的执着的。强烈的自我的执着,往往源于安全感的严重缺乏和恶劣的外界环境,毕竟如果在战场上经常无住相布施,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一个在幼年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把正常的生活当做战场,也由此长年累月生活在焦虑紧张之中,毫无幸福可言。

5、为什么佛陀用东方虚空,南西北方虚空来比喻不住相布施的福德?

佛陀在经中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东方一直往东,能有多远的空间,你能想象吗?东方再往东,是无限的啊!当然是很大的,不可思量的。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宇宙的尽头的外面是什么?当然是不可思量的了。同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大的、远的不可思量。

佛陀说,无住相布施的福德有多大,也是这样不可思量的大。

佛陀的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蕴含深意。

东方的东方有多远?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是建立在二元世界观里面的一个悖论。在二元的世界里,世界分裂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这样分裂以后,看待世界就有了一个固定的视角,这个视角的原点就是你自己。有了这个视角,有了这个原点,才有了东方的概念。如果没有一个观察者,就不存在观察的原点,世界也就不存在东方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一个观察者,没有一个参照的观察原点,宇宙有边界吗?边界的概念,是建立在观察者的视角的前提下的。

在二元的世界里,东方的概念,是观察者所在的这个原点的某一侧的所有无限远的区域。注意,这里事先已经定义了无限远这个限制,那么回过头来你又问:东方有边界吗?这显然是个悖论。

我的理解是,佛陀举这个例子,是告诉须菩提,通过无住相布施,你会超越二元的世界,也就等于是得到了无量的福德。因为人在二元的世界里,自己被自己定义的概念束缚住了,永远无法到达“东方的边界”。

想起了前几天朋友在承德的一个寺庙的遭遇。现在的寺庙被好多假和尚糟蹋的差不多了,呵呵。

朋友刚刚开始对佛教感兴趣,到了承德之后听说那里寺庙很多,特意去了这个庙里。被忽悠说恰好今天有一个盛大的法会,热情邀请他去参加,说会带来很多很多的福气。经历了一番复杂的折腾之后,朋友被发给了一盏佛灯,要求他去把这盏佛灯供奉到大殿前面去。在最后一关,大殿那里,假和尚图穷匕首见了,假和尚说,供奉佛灯是需要布施的,也就是说需要捐钱。朋友兜里除了一百的,就有几块零钱了。呵呵,我这个朋友也是有点小气,不舍得拿一百的,就说我布施三块钱吧!结果人家说,最少要一百,然后就把他的佛灯拿走放在旁边了,剥夺了他供奉的资格。

朋友从承德回来我为他接风,在饭桌上谈起这件事,朋友说当时确实有很多人捐了不少钱,因为那里的人说这样会带来很大的福气,可以消去好多灾祸。

我说据我所知,这样做好像没啥用。因为这大概不算是布施,更像是一场交易。我给佛陀多少钱,来换取佛陀用法力去帮我免去多少灾祸。

就像我们在《金刚经》开头看到的那样,佛陀也要去乞食啊,也有走路把脚弄脏,也要洗脚,也要吃饭。据佛教的原始经典《阿含经》记载,佛陀也会生病,有一次佛陀生病了,弟子去弄来一些油涂在佛陀的背上,又弄了一大桶热水去泡澡,然后病痛才消失。

你看,佛陀自己的背痛,都要这样折腾才能治愈,你得了大病,佛陀就能一挥手让你马上痊愈?按我的理解,好像不太可能吧。

事实上,不是佛陀不和你做交易,而是佛陀真的没有办法去替你做什么,从痛苦中解脱,最终只有靠你自己。

当你帮助朋友,是为了朋友将来的报答,最终你有可能会失望,因为朋友是否真的能报答你,是你无法预测的。当一个母亲爱护她的孩子,期望她的孩子将来能成龙成凤,光宗耀祖,老了好好孝顺自己,她会把自己放进一种焦虑之中,因为孩子将来怎样,是她无法控制的。

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熟睡的孩子,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她的快乐是当下的,那一刻,她就是暂时的放下了二元的世界观,仿佛孩子就是她自己,她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和孩子是一体的。

当我们处在二元的世界里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各种名相,概念。按照佛学的观点,所有的相,都是缘起的。也就是说,都是依各种条件而组合存在的。

比如说当你面对爱人,你说你们永远相爱。但实际上这个爱人,这个爱也是缘起的产物,并不是独立的,永恒的。

传说在古代印度有一位王子,爱上了异族的一个美丽女孩,两人非常相爱,但是由于两个家族之间是世仇而无法结合。王子痛不欲生,听说佛陀是位伟大的智者,于是来找佛陀寻求帮助。佛陀对王子说:你对她的爱怎么样?王子说:我对她的爱至死不渝,哪怕海枯石烂都不变。佛陀说:这样说来,你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了?王子说:是的,无论怎样变化,哪怕世界灭亡,都不能改变我对她的爱!佛祖就用法力将王子变成是女人的身体,让王子再次去见他的恋人。结果那女的一看王子变成女人,无法再象以前一样爱他。这在佛家来说,她爱的是王子的皮象,不是本真。王子于是大彻大悟,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个王子就是后来的观世音菩萨,并且从此他女身示众生。

这个传说的真假放下暂且不提,但所说道理是真实的。当你面对你热恋中的爱人,你爱她的什么呢?起码她不能是满脸褶子的老太婆吧,如果是那样,刚遇见的时候你估计不会爱上她,再者她也应该是同样爱你的,对你好吧?如果她一直对你态度很恶劣,你恐怕很难爱她,还有,她起码得是女的吧?!一个又老又丑,对你态度恶劣的老头子,你会热恋他吗(重口味者除外!)?

显然,这个爱是有条件的,是众多因素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永恒的。这就是缘起的法则。

在二元的世界里,所有的名相,都是附加着概念的,都是缘起的,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的。

而缘起法则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无常。既然所有的相都是因缘组合有条件的,那么条件会发生变化,这个相也就自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所有注定我们所拥有的,终究是要失去的,包括我们的生命。无法控制相的变化,无法控制未来变化的趋势,这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熟睡的孩子而会心的微笑的时候,没有观察者,也没有被观察者,世界是一元的,这个开心是当下的,也是永恒的。

当你按照佛陀的教导:不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的时候,你也就超越了二元的世界。你也就超越了那个缘起的自我。当你超越了那个缘起的假我,超越了我相,你就等于是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了,也就从此走上了最终达到佛的境界的大路,了脱生死,超越一切烦恼,获得彻底的自由,那么这个福德,确实是够大的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