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一幅图告诉你如何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2017-10-14  本文已影响313人  少宏少宏
一幅图读懂一本书之《知道做到》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因为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却依然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它包含着我们对残酷现实的无助、对命运的愤怒以及奋斗过后一丝丝自我安慰的不甘。

肯·布兰佳等人著作的《知道做到》这本书,其目的就是解决“为什么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这个难题的。

全书11章,我根据其“总分总”的内在逻辑,按照章节顺序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提出问题与初步解答、第一、二、三个原因与具体解答。以下,我会用看图说书的形式,与你共读。

中心导图

“知道”和“做到”2个词比较抽象,无论是谐音还是头脑风暴,我无法用图画形象地表示,那么还是直接用书名作为中心导图,更直观一些。

第一部分:问题与答案

这一部分为书的第一至三章,所以在第一个分支的上面用问号代表问题,用英文Answer(答案)的缩写“Aer”代表解答,符号“&”代表“和”。然后画出第一个分叉,用“?”代表第一章的内容“问题”。

第一章,讲我们面临的问题。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很多道理,却没办法将它们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来,在“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令人无法跨越。

虽然,我们非常努力地花费大量时间,去看书、听课、参加培训,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但都没有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最终也没能转化成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想当然的 “懂得了知识,就等于学会了技能,就能够实现梦想”的境界。他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不是考试,不是“知道了哪些知识,能够在试卷上写下答案”就大功告成这么简单。

对于技能,对于梦想,除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行动去运用它。

第一章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学习,首先要坚持做笔记,其次要在24小时后开始复习,并且以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别人的方式来进一步掌握它。

第二章,内容为“缺失的一环”,意思是我们知道却做不到,是因为中间少了某个环节,缺少一架直达的梯子。我用一条链子断了一个环来表示这个主题。

这一章概括讲了我们无法跨过这道鸿沟的3个原因,分别为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文中指出,这缺少的一环,就是“重复、重复、重复”。记住,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间隔性的重复,3次以上。

第三章为“重复的力量”,我用一个炫耀二头肌的人物来代表力量。

整章内容强调:“我们很难通过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信念,也没办法只凭一句话就让人们看到、感觉到或是去做某件事”,“如果想要让某条信息产生预期的效果,你必须学会间隔性的重复它。”

关于重复,我深有体会。我在《我如何复习39天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一文中提出了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合理重复这一观点,但在考试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

今年元旦时,我听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后第二天就在得到APP购买了音频,并在笔记中提醒自己要重复听。但事实上,一直到最近两个月,我才开始重听,中间隔了整整8个月。

再次重听是因为回老家塞车才偶然拿出来听的,之后每次回乡开车时都拿出来听。重复听了几次后,还真的记住了很多内容,后来在学习中,经常通过联想得到很好地运用。

例如罗振宇用乔布斯和他自己吃饭的事例讲到“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让我联想到“做出选择是需要耗费意志力”这个知识点,所以高度认同他提出的“你就对我粗暴点吧,直接告诉我什么好,什么不好。

前三章简单的给我们指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之道,而具体要怎么做,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将详细解答。

第二部分:第一个原因与答案

这部分为原书的第四、五章,其中第四章具体阐述第一个原因,第五章提出解决方法。我用数学运算符中的“∵”(因为)表示原因,用“Aer”代表解答。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过载”,指出我们习惯于不停地努力学习新知识,导致大脑中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没有对任何一个信息真正付诸实践。

而理想的学习状态应当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确定自己想要学什么,带着目的去学。一旦确定了学习内容,就必须要求自己以彻底读懂、读透为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读。要让自己真正沉浸其中,完全掌握。

这让我想到了“心流”(注: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是的,要让自己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门新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全神贯注、沉浸其中,进入到一种心流的精神状态里面去,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那要怎样应对信息过载呢?答案是“少而精”。

这让我想到了郑板桥那句关于读书的精典话语:“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这和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的“以慢为快、以少为多”的观点完全一致。

那要怎么做到“少而精”呢?

首先是树立“少而精”的理念,读书求精,先精后多,不精不多,所谓读书要将书读薄,将书读透。

其次是要不断地间隔性地重复,反复讲授与强调。

第三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具体转化为实践。

而对一个公司或部门来讲,就是要投入时间对员工培训的内容进行跟进,检验学习培训的效果,而不是只设计、组织新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草草了事。

如果再组织新的培训,也应当是对同一理念的不同形式的讲解,其目的是间隔重复;还应一直跟进到员工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并最终转化为效益。

第三部分:第二个原因与答案

这部分为原书的第六至八章,其中第六章具体阐述第二个原因,第七、八章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个原因是“消极过滤”我用水滴代表所接受的新知识,滤网表示我们的思维,而能够通过滤网的一滴水表示真正学到的知识。

在吸收知识方面,绝大多数人都存在普遍的问题,那那就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表现得很急躁,难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同时,大脑中充满了各种消极的想法,犹豫不决,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容易先入为主。

导致的结果表现在:我们往往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参加了很多培训,但真正吸收的知识仅有10%左右。

对此,我深有体会。前段时间,我在简书上发表了一篇《我如何复习39天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的文章被很多媒体转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那个转发的微博上,转发和点赞都超过两千条,其中评论就有一千几百条,但仔细看其中的评论时,却让人傻了眼。

前面几百条评论里,除了极少数正面肯定的之外,有超过九成的评论都是否定的。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些否定的评论中,只不过是几句带着某种情绪的话而已,没有任何的论证和观点。给人的感觉像喷子,只图骂个痛快,根本不是为了学习和分享,里面充斥着深深的戾气。

通过评论的内容发现,绝大多数人只看了题目或文章的前面几段话就开始评论,根本没有看完整篇文章。其中一条写道:“不用看内容,就知道是扯淡!”另一条则写道:“作为一个司考人,看了标题,就觉得不可能,司考,无捷径,无运气,只有努力。

我的文章在一开头就表明观点是“司考没有捷径,但有方法”。他们只瞄一眼标题就否定了一切,并没有深入看完我的文章,在深入分析和探讨中得到有益的分享,这也从侧面暴露了一部分读者在阅读上的急切心理,偏见式的思维模式,对此只能深深表示遗憾。

言归正传,书中接着分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我们做错了事,会受到批评,而当我们做对了事情时,却被看作理所当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长此以往,导致我们怀疑自己,怀疑周遭的一切,带着深深的疑忌心态看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时刻鼓励自己,还要学会经常鼓励别人。

解决消极过滤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积极聆听”。

所谓积极聆听,是指我们在接收新知识时,不要带着固有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心态,对新知识带着积极的期待,又充满好奇与兴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边做笔记,边激发自己的想象,保证能够真正的接收和弄懂知识。

文中指出,一个知识从被拒绝到被真正吸收,要经过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拒绝,经过重复,拒绝减弱,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抵制,再经过重复,变成了部分接受,然后是完全接受,接受之后是部分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到了最后阶段,才是完全吸收,将一个信息完整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这期间,一直发生作用的,正是间隔重复。

通过积极聆听,我们最终要达到有效聆听,即从有意识地积极聆听开始,然后将所听所学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并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解决消极过滤的第二个方法是“绿灯思维”,指对于所接受的任何信息,都要怀着欢迎的态度,对所有信息在思想上“大开绿灯”。如果在公司或部门里面,举行头脑风暴时,这种绿灯思维尤其重要。

在我们接收新的信息时,要提醒自己打开绿灯思维,努力去发现这些信息里面积极的、有用的、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并且思考它是如何体现的,我们要如何应用它。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他人,我们还需要给出正面的反馈,以此来削弱他人的消极过滤。

第四部分:第三个原因与答案

这部分为书的第九至十一章,其中第九章具体阐述第三个原因,第十、十一章提出解决方法。

第三个原因是“缺少跟进”,表现为在学完一个新知识后,没有设计周密的计划来运用它,没有马上行动进行练习,或者在练习初期没有对其练习给出正面的反馈。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积极好学,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一直没有改变生活现状的人而言,这点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从知道和做到所需要的第一步,跨过去了,后面就容易了。切记,实现知道做到,首先就是在知识的重复之后,立刻拟定运用知识的计划,然后马上开始练习。

解决方法同样有2个:第一个是“强调积极面”。指在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后,要立即进行刻意练习,而且刚开始练习的初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对练习者的指导,给予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批评。

第二个方法是提供方支持、指导和问责。在学完一个新知识后,要集中精力,瞄准目标进行刻意练习,保证学以致用,而且要用毅力坚持下去。在此过程中,要让教练来提供支持、指导和问责。

对公司或部门而言,这种教练的支持、指导和问责是容易实现的。而对于个人而言,支持、指导和问责,是周密计划中的内容,有时你需要自己聘请教练,而有时,只能是你自己充当自己的教练。

全书导图

至此,关于《知道做到》一书的内容全部讲完了。接着,在思维导图的右下角写明复习的时间节点。当然,对于一本实践性很强的书籍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行动,而不仅仅是记住这些知识,否则,我们依然停留在本书所讲的“知道”层面。

最后,请你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我要怎样将其转化为行动?

我的行动计划是怎样的?

我要怎样踏出第一步开始运用这些知识?

我要怎样坚持下去,矢志不渝?

但愿你,读了本书,可以真正做到少而精地学习,用间隔重复掌握知识,开始行动,重复行动,从而真正“做到”,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一幅图告诉你如何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