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奇门遁甲易学揭秘紫禁城 ——故宫文化导游——建筑圈

《易学揭秘紫禁城》北京老导游讲解故宫50问(22--24问)

2017-12-07  本文已影响3人  万千仞
位于“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南端的太和门

22问  为何清初外朝三大殿被改名为“太和、中和、保和”?“和”字的意义?

明初,外朝“三大殿”的殿名为“奉天、华盖、谨身”,明末改称“皇极、中极、建极”。清顺治二年(1645)又次改为“太和、中和、保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大殿”名称中都有一个“和”字。

当满清入主京城后不久,面临是否能稳住政权的关键时刻,作为入关进京第一帝的顺治,以“和”字为主而更改殿名,此举无疑有尽快求得和平安定的意思,更是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军事政治上的亟亟之需。当年的“和”字仿佛与“顺治”帝名一样,极力希冀迅速建立“顺利的统治”。随着大清帝国的逐渐稳定与延续,三大殿名中的“和”字,由“军政亟需”的主题曲,进而演变到“政通民和”的主旋律上了。

笔者深感,“和”字在万事万物的和谐与调和的原意上,又常常被引申为“阴阳和合、乾坤和谐、天下和平、君臣和睦、夫妻和美”以及“和为贵”等等表示。另外,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字箴言,就是倡导以“和”字为首的修道;日本民族亦称“大和民族”。可见东瀛也非常敬重“和”字且由来已久。

《易经》中有“履和而至”的名言,其意思是——以“礼”来履行实践则可在“和”的意境中达到极致。

总之,通过一个“和”字而折射出“阴阳平衡、人类和平”的极其光明、最为理想的境界,是古来公认的易经思想的核心哲理,也是几千年来人们奋力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

鉴于“前三殿”的殿名都有“和”字,“和”字所蕴含的易学哲理及其在治国实践中的“含金量”,似乎已然饱和到了极致,非他莫属,“和”字最终成为其它汉字皆难以替代的“最佳殿名”,这可真是绝妙至极,令人啧啧称道。


紫禁城太和门前(东侧)小石亭 紫禁城太和门前(西侧)小石柜


23问  太和门前的小石亭与小石柜是何用?

太和门前东侧有一座汉白玉的小石亭,据说曾是皇帝颁诏之前存放诏书以及为纳谏而设,可谓“通天密奏窗口”。这个小石亭是明朝之物还是清朝之物尚不得知。若从诏书的存取及各级官吏投放密奏的形式来看,小石亭上敞开式窗口为君臣同用,毫无遮障,因而可知其象征着“敞开言路”之意。笔者想,小石亭的窗口好象张着个大嘴,对上而言是“金口玉言”;对下来说则是“臣言畅通”。总之,小石亭恰好体现着一个“口”字。

太和门前西侧有一个汉白玉的小石柜,据说是皇帝用它装五谷及金银,藉以告诫天下勿忘“民以食为天”。由于汉语“柜贵”同音,因而此石柜又有“粮柜(贵)”、“粮食金贵(柜)”的寓意。皇宫里奇珍异宝无数,小石柜里偏偏存放五谷杂粮,因而可知其深蕴朝廷怀有“五谷丰登,国富民强”的企愿。鉴于五谷可用“禾”字来表示,所以小石柜体现了一“禾”字。

有如上述,“禾”加“口”即为“和”字。众所周知,汉字多为象形与会意,偏旁部首的组字背后,皆可探知丰富的含义。正是这么个“和”字从太和门开始,一直冠名于外朝“三大殿”的匾额之中,真是一字万金,富贵至极也。如前一问答所述,“和”字在清代施政中,最终作为“政通民和”之主旋律,而且是最高“音符”而倍受尊崇。笔者的前述,可作重复之读。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时也是“和久必战,战久必和”。战火一熄则万事“和为贵”。和平时期的“政通民和”则是历代朝野都希冀不疑的最高理想境界。包括今日的维和部队与“双赢”、“和谐社会”等新术语,全都离不开“和”字。可见这个“和”字中包含着古今中外皆博大精深的易学哲理。

甲骨文“圣”字 繁体“圣”字

再看上图甲骨文“圣”与繁体“圣”字,由“口”、“耳”、“人(王)”三个小字组成。笔者认为,上述两“圣”字表示出“让人说,听人讲,管人口——方为王”的三层意思,这是圣人必须恪守的言行准则。在紫禁城太和门前,上述三层意思通过小石亭与小石柜而“形象化、具体化”地公然展现出来,她们即像是皇帝留给自己出入宫殿时的“座右铭”,又像是教化文武百官的“警示牌”。

旧时代所称“皇帝圣明”或“圣上”,繁体圣字为“聖”,从“圣人面南而治”角度来说,“聖”字的“耳”正好落在太和门的小石亭的位置,“口”则正好落在太和门小石柜的位置,而“王”字代表皇帝和皇宫。无独有偶,“聖”字与“和”字一样,也承载着同样的王道哲理:耳——代表的是“兼听则明”“从谏如流”等纳言开明之举;口——代表的是“民以食为天”“粮食乃立国之本”的根本执政理念。

这就是“紧箍”在圣明天子头顶上的治国根本大法则。将其物化为宫廷门前最明显的标志物——小石亭与石柜,不时用来励志和警示“聖上”自己,严守当明君必须遵循管好“耳、口、人”的规矩,还须经常鞭策教育众臣为“聖上”而竭诚效忠。

太和门前小石亭小石柜的用意,与“和”“聖”二字的象形,竟是如此悄然吻合,神奇得不可思议。但这两个文物,自古以来却默默无闻地蹲守太和门前,似乎早已被人遗忘。笔者最初当导游实习时,从未听别人细细说过上述二物,尤其是小石柜,在导游教科书上查寻不到其身世由来。眼见许多新导游都对它们都视而不见、忽略而过地不做讲解,真是可惜了它们身上秘藏着的深刻古理!

据说有一天,清朝的嘉庆皇帝从天坛回宫,看到太和门前的石亭、石柜二物,突然感到奇怪与陌生。问遍了南书房的翰林,没一个能弄清楚这二物是何用。也许嘉庆帝想,如果她们来自明代,则与大清以“和”字改前三殿殿名,殊路同归地形成历史的一大巧合。如果,她们就是诞生于大清朝,那么可以推测,是大清的先皇先祖并不满足仅仅将外朝三大殿改以“和”字为殿名,另外又特意额外地设置了这亭、柜二物,“有预谋、精策划、抓效果”地推行和落实这个“和”字背后隐秘的精神与理想!

重温《易经》“履和而至”即——以“礼”来践行“和”则可达到极致。此说,更加令人对“和”的伟大而敬爱崇拜。

呜呼,紫禁城宫廷文化,如此这般地传承易学思想,真可谓苦心孤诣也!笔者不禁为古老汉字与故宫实物一脉相承并巧妙暗示治国哲理而拍案叫绝!牛,实在是牛!今日将此揭秘出来,与大家共享共赏之。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须弥座三叠台基呈“土”字型


24问  外朝三大殿的须弥座台基为何呈“土”字?

有些书籍说,外朝“三大殿”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取“工”字状。细看才知道,太和、中和、保和这“三大殿”的三叠石台基,其实是非常清晰地呈现为“土”字型。(请见下图)

这个巨大的“土”字面向南,缘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之说。

如前面问答中所述易经思想有“中土为黄”之句,可作重复之读。无疑,这个“土”字型的三大殿须弥座台基,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的皇帝,全都是中国最大的地主,地主全靠收取地租而发财。难怪乾隆皇帝在台基上西南角饰置了一个粮斗,命名“嘉量”并郑重地撰文铭刻,将粮斗“神化”。

无需多说了——“打倒大地主!”每次笔者导游到此处,这个声音都在耳边响起。

太和殿前的嘉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