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当我谈写作时,我在谈什么

2016-09-24  本文已影响111人  三米河

今天的这篇正好是作者的第100篇文章(虽然有些没放上简书),趁此机会谈谈写作这件小事儿。

2015年12月底,当时笔者作为公司的内部讲师在上海青浦的一个培训基地备课。

基本完成备课任务后,看到离晚餐还有一些时间,于是就在卧房里播放了之前下载到手机里的“战略级生涯规划”视频,准备以休闲的方式欣赏参阅一番,并期望轻松之余从中汲取一些第二天早上培训时可能需要运用到的技巧。

真的没想到,竟然被其中演讲者的一席话敲击到了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讲师译文:

我15岁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天赋;

三十岁之前要锻炼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技能;

四十岁后不为财富而困惑;

五十岁开始修习身心灵;

六十岁能听任何逆耳的话也能和顺;

七十岁做到心灵的自由;

而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当时,我已三十有余,却连自己的天赋是什么都很茫然,比起15岁就明确天赋的标准,可谓汗颜。

那么什么叫做天赋呢?

讲师接着说:就是做这件事情你能感觉很high,甚至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你都愿意为之付出,并且在这件事情上,你比身边95%的人都做得好。

回想过去,我是否有过这样的高峰体验呢?伏案思忖,笔者的天赋到底是什么?

决定开开启写作之旅是一个礼拜以后的事情。

笔者向来喜欢读书,但很多书总是读过就忘,虽然享受到了阅读时愉快的体验,却总是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更不用说用以致学。

演讲者在微信上组了一个群,叫“牛犊会”,其中的会员每周要上交一篇读书笔记,不单每篇的篇幅要超过600字,而且倘若如果有一周发生断更的情况,就要发红包“谢罪”。

这个规定在当时的笔者看来压力巨大,常年没有握笔的我,丝毫没有把握每周产出一篇读书笔记以交付使命。

这种时候其实就是电影里常说到的“关键选择”。

找个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诸如此类的说辞,也就过去了。更何况申请公众号有一大堆烦琐的手续,继续当一枚安静阅读的吃瓜群众毕竟是一件省力的事情。

就在这个注意力集中在是否开始写作的时间窗口,休息日,我坐在电脑前,憋着一股冲劲,花了点儿时间,在百度上搜索一番,笔者终于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写作账号。

听过一个音频,感叹现今作为一个写字人的幸运。

在以前,一篇文章的发表要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等待,才能等到出版社编辑大大的反馈,而且往往可能由于编辑个人喜好的因素而拒稿,期间你还不能一稿多投,让人产生怀才不遇的穷酸文人状。

现在,作为自媒体,你的文章直接进入市场,数据就是一个作者最直接的反馈。

标题决定阅读量,内容决定点赞数。

多么朴实的出自于实践的真理。

即时的反馈不单使一个作者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文章的问题,从而做出改进,更重要的是:它是作者持续输出的源动力(motivation)。

第一次手机被点赞和评论轰炸时,你就能体会这种激励是什么样的感觉。

灵感枯竭怎么办?

再厚的家底(阅读量)在持续的输出下也会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除了增加阅读之外,还有一个输入的方法就是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有心人。

比如说,工作场合被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吗”呛得想揍人怎么办?

没事儿,你找到读者的共鸣了。记住这种感觉,回家路上写成文章。一件以前可能让你郁闷的事儿分分钟变成了写作素材。而且你会瞬间顿悟“空即是色”,“苦即是乐”原来是这么来的。

再比如工作中你会观察到有些人擅长说服。通过观察,他们是如何落实影响力的也是一篇值得深度挖掘的题材。

而且通过落笔后理性的分析,有逻辑的总结,这些“影响力套路”也能成为你自己的本领,这种修炼的手段可比走马观花般旁观学习高效的多。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曾经听过一句金句:已知能带来稳定感,而未知能使人快乐。

稳定的朝九晚五给人安全感,但生活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写作虽然会占据笔者每周约10小时的时间,但其中的未知和探索却给人以无限的乐趣。

很多人问我,三米河,下一篇你准备写些什么?我笑着回答: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也能让人那么快乐,而且这种快乐因素反过来调剂了生活,使笔者以更积极的心态与周围人进行互动。

写在最后

今天,“牛犊会”的每周600字规定早已不再是负担,写作于我已经变成了如同刷牙般容易的习惯。

这10个月,笔者除了100篇文章,近1000粉丝,4000+点赞,近10万文字,还有以上这些收获。这是日拱一卒的结果。

未必是写作,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并且在此基础上堆砖、垒瓦,或许有一天还能建造一座大厦。

笔者能找到,你也能找到!真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