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非不治之症
我们喜欢把“动力”和“拖延”当成一对冤家,于是我们拖延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归因于自己“动力不够”,在我来看,这种想法只是我们不愿意思考或者压根不会思考的借口罢了。
看似这样的归因为思考省下了很多力气,其实不然,它的边际成本要大的多了,想想平时我们拖延了,会做什么?
积极的会进行自我暗示或者各种打鸡血,消极的就直接自暴自弃。比如,临近考试的Deadline了,有些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废寝忘食”地刷题背书,还美名其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然而有些就干脆放弃了,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直面后果,而是为自己辩护:“我觉得考试题太难了”、“我复习的都没有考”,再恶略一点的会得出“因为那哥们不让我抄”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结论。
曾近的我做过这样一个蠢事。有人向我约了一篇稿(无偿的),我答应对方说三天后交。剧情像往常那样的发展——我拖延了,因为没有“写作的动力”。临近截止日期,我开始慌乱,越慌乱就越没有动力,就这样,我拖到了第四天。
到了截止日期对方没有找我(可能是想让我主动交稿)此时的我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在想 “是不是对方不着急?那我今天就写呗,明天给对方发过去,再道个歉不就完了”。任务的压迫感一下子缓解了好多,没了巨大压力,那我就开始写吧,可是,我却心安了!我做了一个更狂妄的事——决定第二天早上起来写,然后下午交。
故事并没有反转,到了第二天下午,我仍然只字未动,此时的我内心又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想要放弃,并且非常恐惧“对方问我要稿”这事的发生,于是开始编出诸如“我生病了”、“我家里出事了”、“最近工作忙”等等情理之中的谎言准备为自己辩解。
到了第七天,对方找我要稿了,没错,七天的时间我一笔没动,此时的我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我开始责怪对方“给我的时间不够”,“主题要求没有说清楚”等问题,我像一只愤世嫉俗的“小鸡”一样叽叽喳喳,最后讽刺的事出现了:对方开始向我道歉!从那以后对方再也没有找过我。
因为这件事,我反省了很久。人在负面压力下会下意识的拒绝理性思考,进而选择用情感和应激反应来替代,可这些情绪和反应也是负面的,这感觉就像被人绑住,然后被扔进“逃避、撒谎、责备他人……”的怪圈。
简单地把拖延归因于“没有动力”的边际成本巨大,想要解决拖延,首先要正确看待拖延。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我花了很多时间认真思考过这事,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靠动力来看综艺、打游戏?”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没有拖延过吧,可好像也没怎么用上动力,自发的就去做了,这是为啥?因为拖延跟动力没多大关系,它和事情本身有关系。
我得出的结论是:
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我们很难做到产出。
拿游戏来举例,我第一次接触魔兽争霸的时候玩得是电脑对战,难度级别是“令人发指”的最高难度,连玩两盘都是被电脑一波端,兴趣大减,甚至有点不耐烦,当我把难度级别跳到中等甚至初级以后,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打游戏的快感。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一样,对于一个我们很了解或者很擅长的游戏,被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产出一个好的排名或者一个较高的积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愉快地完成的;但是对于一个我们不了解或者不擅长的游戏,被做一样的要求,我们完成的情况就要打折扣了。
你看,打游戏这事我们不会拖延的条件是这个游戏我们了解、能赢,如果换做一个陌生的或者难玩的游戏,想必它的吸引力就不会那么大。
所以说,产出我们不了解的事会使我们更容易拖延,这背后是“意志力”在作怪。
人的意志力其实是“前额皮质”这块肌肉,在一天内它是限量的,这里我做个比喻:前额皮质就像ATM机,难度不一的任务就像大小不一的汽车,在通过大脑这个关卡的时候需要交过路费,这些过路费就是意志力,难任务要进入大脑需要交的“钱”多,容易任务交的“钱”少,这些过路费都来自前额皮质这个ATM机。
依据原理得出一个结论:
产出我们不了解的事,需要的意志力很多,以至于前额皮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不愿意给予我们意志力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拖延的原因。
所以,防止拖延就变成了“如何获得意志力”,不过我们要面对事实:对于产出我们不了解的事,它一定需要很多的意志力。
放弃产出我们不了解的事,把任务拆分,先从了解它开始
这就好比,取消“考试”这种形式,改成以“了解这门学科”作为终极考核,把“产出”的任务变成了“了解”的任务,简化任务的难度。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再进行细分,把“了解这们学科”,改成“了解一本书每章的内容”,再把“了解每章的内容”,改成“了解第一章的内容”,以此类推,直到把任务细分到“所需意志力最最小”的程度。分到最后,可能就是“了解一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节的第一段的第一句的内容”这种任务了,完成这种任务所需意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做起来不费出灰之力。
让我换做老师的口吻向你下达任务:“同学们,这学期的终极考核不是考试,而是了解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节的第一段的第一句的内容就够了!”听完这句话你什么感受?我不管此刻是多么地想打游戏,反正会先翻开书把第一句读了,因为这个任务太容易了!
这个原理的本质就是“微习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把任务细分到几乎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程度”的方法,微习惯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完成的,以至于我们干脆用不着拖延。
回到我之前的故事,如果写稿的事发生在现在,我会把三天就产出一篇文章的任务放弃掉(对于任务时间的预估要尽可能的充足)和对方重新商榷,将任务时间改为十天,然后从第一天开始,我的目标就已经不是“产出文章”了,而是“写五十字”就够了,这样我不仅不会拖延,还能提前几天完成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牛顿惯性定律——“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被打破的属性”
一旦进入了任务的进程中,就会尽可能的保持状态。
根据我现在的情况,每次我都至少会写到500到800字,按照最少字数算的话,完成一篇3000字的文章只要6天就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目标始终只是写50字,所以必定会带来超出预期的兴奋感,这种感觉会让我更主动,甚至连动力都不自觉地过来帮忙了。
所以说,拖延症不是不治之症,只是因为我们归因有误,从而总是“用错药”,办法倒有一个,就是先好好动动脑子,然后“对症下药”。